枣庄自古厚葬成风,沿运各地、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礼仪和安葬方式。民间,常把喜事和丧事合并称“红白喜事”,丧事办得越热闹越好。
在滕州市,白事必用唢呐乐队, 喜事可不用。把丧事当成喜事办,一方面含有使死者灵魂得到欢娱的意思,另一方面表现出人对生老病死客观规律的认识,除封建迷信因素外,也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今天小编带来的是枣庄丧葬礼俗的变革。
世前
老人病逝是家庭中的大事,必须在世前做好充分准备。病重时,家人就忙做送老衣服,俗称“寿衣”。在老人弥留之际,要放在主房明间的地铺上,寿衣一定要穿在病逝之前。
棺材以柏木为贵,次为松木,一般多为柳杂木,实在贫困之家,也有秫秸、苇席卷的。棺材多在老人病逝前做好备用,也有临时到棺材铺或木匠户买的,富裕户在老人五六十岁时,就提前备好,妥善保存,留作应急,俗称“喜寿木”。
再就是建坟时,多请风水先生定穴,埋葬祖茔,在长辈林下首,如要新建林地,多在老人生前或病危时,也要请风水先生看定。穷苦无土地人家,可向本族或富户磕头,求一席之地,多能答应。也有的埋进荒塚,俗称“官林子”或“乱死岗子”。
出殡
出殡时家人守孝在棺屋,一切事情难以顾及,必须请执事,俗称“大老职”或“大总理”,统管出殡大事,由他因人因事而定。
将族人和请来的乡邻明确分工,张榜公布,各司其职。接着事主就请人看日子,由执笔先生写出丧帖,分工派人迅速告之亲朋好友,俗称“报丧”。收帖人收到丧帖后,按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分别前来“奔丧”或按时参加葬札。
孝服均为白色,但穿着也是亲疏而定。老人病死后时,白纸封门,由孝子或继子在主房门前,面向西南,大喊爹(或娘),明光大路向西南。俗称“喊路”。路声落,全家举哀。
死者头南脚北,躺在棂床上,苘麻扎着两脚,白纸蒙面覆身,手腕上系着按生年岁做得小面饼,俗称“打狗饼子”。有的还手握银元或硬币,多于当日或次日由亲属成殓。女性必有娘家主要人在场,俗称“入殓”。在煞扣时,孝子也要大喊三声爹(或娘)躲钉。当木匠用铁锤把钉砸稳时,全家人再一次举哀。
此时棺前放着米扣的倒头饭,点着倒命灯,金纸在牢盆燃烧着。散客屋设在大门外,有执笔先生和家庭人,负责接待吊唁亲友,赠烟递茶,登记入账,收礼收物。门前摆放着大鼓,作为和棺屋内处联系的信号,男性客人击鼓三声,女性客人击鼓两声。这时,孝子在牢盆燃烧火纸,守孝人都大声痛哭。
棺屋外设有棂棚和供桌,桌上摆着香烛果点,供桌后挂竹帘隔开,上贴白纸写的“奠”字或“谢”字。亲友行中午跪拜葬礼,棂棚两侧有孙辈、曾孙辈随吊唁客人硫头、哭哀,俗称“跪棚”。亲友或客人吊唁结東,有一对族人作揖回礼后,由待客人带入男客厅入席。女性吊唁就是两声鼓后,直接由左门哭进棺西,有人劝停后,由孝媳磕头回礼,由待客人带入女客厅入席。
当男女客厅坐满开席,再由孝子、孝媳分别磕头跪谢。死者人殓到埋葬前,每日早晚由家人亲友结队到村头土地庙烧香,绕行三圈,痛哭而返,俗称“攉汤”。同时,家人和亲戚每日早晚都要齐聚棺屋,烧金纸哭哀,俗称“早啼灵”、“烧宿纸”。扎纸祭品有纸幡,视其死者的辈数,挂在棂棚两边的4棵高棒上一律为白色。
如果有了重孙,都扎五彩幡,俗称“喜丧”,“花红孝”。其他扎纸祭品,多由出嫁的女儿、侄女合伙和个人扎送,有牛、驴、轿、一对童子、4盆花等。死者入葬的头天晚上,其家族要挑挂满纸做金银元宝的金架子,钱褡子和所有的纸扎祭品,到坟穴方向的大路中心或岔路口,举哀为死者烧祭俗称”送盘缠”。
此时,孝子也要大喊三声:死者有先亡的晚辈,可喊他的名字为死者背褡子,没先亡的晚辈,喊死者自己的名子来背裕子,莫喊长辈的名字来背褡子。送盘缠回来,死者家人、亲成在哀乐中举行降重的辞灵仪式(关系好的乡邻也自愿参加),先男后女,按亲疏关系祭莫。
先孝子,后侄辈、孙辈、再女婿、侄女婿、孙女婿(也可同辈合莫),女性也按辈依次祭奠。方式主要有“哀奠”(孝子外甥),“起七叩”“起九叩”“懒九叩”等烦琐奠仪,俗称“家奠”。死者下葬头一天,请风水先生看定基穴位置、方向,多头天挖好墓穴,松散的壤土也可当天挖,俗称“打框”。
出棺时先把桌架到大门外的路中心,然后由众客请棺,请棺不能用绳杠抬,必须请身强力壮的壮汉子,一人在棺头背起,两边保护背棺人,后边众力相助,喊号齐动,同心合力,再深的大院也得一次背出大门,院内不能停放。
趁请棺之时,由一对族家女性随在棺后,走一步创个抗,由另一妇女放一豆粒,最好百步百坑,俗称“刨根”。然后,把棺木停放在事先捆绑好的棺木架上,孝子、家人、亲威,依次进行祭奠,俗称“路祭”。
举哀之后棺起身,摔牢盆,长子孙举哀旗走前,孝子拄哀棍随后,一步一跪,领送入葬,直到墓穴,孝娘孝女和女眷们,把棺木送出村头。棺木入穴时,如果是夫妻合葬,还得用两根小木棒,放在两棺连接,俗称“搭仙桥”。此时将孝男、孝女的哀棍,稳放棺前棺后,当第一铣土入穴,由孝子连喊“爹(或娘)避土”。然后,送葬人和举众人再次举哀后,共同聚成坟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土为安”。
守孝
守孝也是对过世老人的祷念,通过各种祭日,寄托哀思。死者入葬前3天(多在当天晚上),家人和亲属前去墓地坟前,烧纸哭哀,并带去事先做好的糖饺子,其中,3个大的其余按死者的生年岁数做的小的,大的给儿子吃,小的给孙子、重孙吃(也有的埋在死者坟前)。
尔后,围着新坟哭转三圈,俗称“圆坟”。接着是五期(35天)百日、周年,也分别到坟地烧纸祭莫。老人过世一月内,孝子必须住宿老人屋内;入葬后3日内,棺屋的麦草铺垫、杂物不能清扫;孝子百日内不脱掉孝帽,不剃头刮脸,不坐高板凳;青壮年女性不穿艳装;当年春节为“闭丧”,不拜年、不酥炸菜、不贴春联、门神(次年贴蓝色的,第三年才恢复红色的)。
尔后,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春节,也要到坟地烧祭奠,年年清明节都要给老人坟头添土。如此等等,除迷信说法是给死者送“钱”外,也是儿孙对老人的沉痛思念,寄托哀思,展示族家人丁兴旺,后继有人,代代流传。
建国后,人们受历史意识形态的约束,仍沿袭着封建迷信的丧葬礼俗陈规,屡禁不止。后经国家的倡导和经济发展,也再不断改革。不管是旧社会的封建陈规,还是当今的操办礼仪,都要除劣存优,把丧葬改革推上既简便、节俭、文明、时尚,又让群众容易接受,达到寄托哀思目的规范轨道。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参考馆内资料:
台儿庄地区丧葬礼俗变革
作者:张干
枣庄运河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作者:程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