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项目简介

枣庄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来源: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03-29

枣庄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33项)

千山头在滕州市柴胡店镇境内,东部千山庙多、观多、泉多、传说多,有仙山圣地一说,其中规模宏大的就是老北宫千山头。千头山传说故事曲折动人,流传甚广的传说故事有《 》、《柴胡店的由来》、《 磨山><玄帝修仙>的故事等等。这些流传深远的民间故事,大都反映了千山头一带民间的爱恨情仇,是当地百姓智慧的结晶。

王良的传说

王良的传说主要分布区域为枣庄市峄城区、台儿庄、薛城、市中区及临沂市苍山、江苏徐州等地,其中峄城区的古邵镇被称为“王良故里”。

古邵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这里是东汉廉官、大司徒司直王良的故里。王良(?——公元44),字仲子,东海郡兰陵人(今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人。《后汉书·王良传》、《永乐大典》、《峄县志》均记载了王良博学多才,正言直谏、简朴廉洁的独特风格。 后人把王良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先后组合成许多成语、典故,比较有名的当属成语“布被瓦器”、“称疾不起”、“友笑王良”、“王良来往”等,所以两千多年来,王良始终被人们传为一廉官。关于王良的民间传说至今在峄城区及周边区县老百姓中传诵不衰,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传说有《不愿入管舍的王良妻》、《司徒直夫人赤脚负薪》、《闻者莫不嘉之》等

永安的传说

永安乡位于枣庄市市中区西南部,辖区绵延20公里的南部山区,拥有美丽的人文自然景观,流传着许多的美丽传说。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有:薄板泉传说牛郎山传说芙蓉谷(情人谷)传说、岳飞晾马场传说等。

永安传说经过三百多年世代流传,其内容不断被当地村民丰富,体现了该传说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从生活在这里的人为纪念这传说为当地起名这一点可以证实该传说的重要影响力。

张玉树的传说

张玉树,字荫堂,陕西武功县人,进士出身,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任峄县知县,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升迁胶州知州。之后因故又来峄理政数月而离去。据《峄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张玉树在峄县为官十年,清正廉洁,勤政奉公,兴利除弊,敢同邪恶势力及不法刁徒作不懈的斗争。他在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煤炭、陶瓷及手工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卓著政绩,关心民间疾苦,贴近平民百姓,为峄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流传在枣庄市中区范围内的张玉树传说主要包括张玉树悔过自新”、“张玉树破奇案”、“张玉树建景观”、 “张玉树泉边听鬼破奇案”毛出在上、二十四块坯脱完不和泥”、 拉魂腔拉上大雅之堂、打春牛与独杆轿等。张玉树传说来源于生活,流传于民间,是一部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

沧浪渊的传说

沧浪渊,又名兴龙观,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凫城乡驻地北20里外的王湾村。沧浪渊虽地处深山幽谷中,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此地都会举办声势浩大的庙会,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在这一天赶来,有的甚至相距几百里远也会如期赶来。这一天,庙宇周围人山人海,接踵摩肩,一溜山道上除了有唱大戏、玩魔术、耍猴、玩杂技的,还有售卖香烛、火纸、鞭炮、土产、民间工艺品的。当然,那络绎不绝的人们更多的是来此进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在短短一天时间里,只凭庙宇中层层的爆竹皮及香炉中厚厚的香灰,就能感受到来此祭拜的人是如何的众多。广为流传的沧浪渊传说主要李左车的传说》、《李左车三件宝》、《秃尾巴老李》等。

雪山传说

雪山地处山亭区山城街道西南部,距山亭城区5公里,海拔260米,相对高度150米,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东连国家级地质公园熊耳山大裂谷风景区,西邻墨子故里滕州,南接山城街道小邾国遗址,北依鲁南第一高山翼云山。山上自然风光优美,人文遗产丰厚,是休闲旅游胜地。雪山景点很多槐花峪、盘山古道“海市蛰楼”与“世外桃源”:北天门与雪山城堡祥云顶与梵王宫(长春观)等等。

雪山由来的传说脍炙人口。相传天河中有青、白二龙游戏其中,共戏一颗水灵明珠,此明珠为西天王母莲花座前一颗照明珠,孙悟空因大闹天宫时被震落到天河中。被青、白二龙接之赏玩争戏,此珠不慎掉落凡间,二龙追至凡尘时,此明珠竞化成一座秀丽而充满灵气的小山——雪山。二龙惊叹不已,随其变成两座连绵十余里的大山:一座在西面,南起现在沃里村至桑村镇程山口村的白龙山;一座在东面,南起养子峪、东北至山亭村的青龙山。二龙山绵延起伏成“八”字形,将雪山护于中间,因此雪山被后人尊为神山宝地。素有“两山夹一头、不出国公出王候”之说。雪山传说采取口头相传等方式传承上百年,2000年,山城街道文化站组织人员对雪山传说进行收集整理,内容被编入《山亭区文化志》。

枣庄小调

枣庄小调又称为小曲、俗曲等,是在枣庄地区农村和城市集镇上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

枣庄小调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连为多段分节歌,曲调旋律性强,节奏规整匀称,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情感的表达比较委婉,寄抒情于叙事之中,反映的也多为表现爱情和家庭生活哲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很受人们的欢迎。从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五更调”“十二陪送,到反映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绣花灯”“十二条手巾,再到打济南”“打枣庄”“李玉兰跨大步等抗日小调,内容广泛,旋律优美。枣庄小调既有中国大部分地区民间音乐约定俗成的传统通俗性,也带有很鲜明的地域性和历史传承特色。流传在枣庄地区内的对花”“小黑驴”“十二孝”“金兀珠反中原”“打狼段”“恶大妮”“宇宙千山树叶青”“小蚂蚱”“打碾庄”“下四川”“二郎山等几十首民间小调,都是老艺人们以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鲁南大鼓书

大鼓书发源于鲁西运河沿岸的乡村,最初是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自由吟唱形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的当地民间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的成套唱 腔、敲击矮脚鼓和特质的半月形梨花片的说唱表演形式。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这种曲艺形式自明朝创立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明朝后期,大鼓书流传到鲁南临城,而得名“鲁南大鼓书”,并以此为中心扩展到广大鲁、苏、豫地区。

鲁南大鼓书在唱腔上吸收了鲁南地方戏的特点,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演唱时没有丝弦伴奏,演员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操鸳鸯板击节演唱。鲁南大鼓书传统曲目繁多,主要是短篇,长篇等传统曲目,如:封神演义银河走国等。老艺人们根据鲁南大鼓书的特点创作了现代大鼓曲目有铁道游击队血战台儿庄40余段。

峄县评词

峄县评词的起源及活动是在以峄县为中心的鲁南、苏北地区。作为曲艺,它具有对历史故事叙说与评论的双层涵义。演说刚开场,艺人用诗词歌赋作引子,在每一个段落间,用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立意,加以评头论足,给予赞扬或批评。因而,名叫“评词”。

评词的表演形式简便,光说不唱,不用任何乐器和道具。旧时的评词艺人,头戴礼帽,或者戴着顶上有个红疙瘩的毡帽壳,身穿长衫大褂或外套马甲的装束,手中拿着带有名人字画的纸扇子,以配合演说。老峄县人对说评词,也称作“拉大呱”。

评词艺术的主要书目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侠剑》、《小五义》、《施公案》等,不过,不讲说全书,只演说某书中精彩情节的选段。而且,艺人在说书过程中,根据书中情境,夹杂着一些武术动作和手、眼、身、法、步等配合表演既有令观众舒心悦耳的“听点”,又有视觉美妙的“看点”。

吴氏八极拳

枣庄吴氏八极拳全称吴氏开门八极拳,早期称为“六合八极”,民间又称“蹲八极”、“老八极”发源于河北沧州,传到枣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未经吴秀峰大师后期修改的传统吴氏八极拳。

吴氏八极拳短打拳法,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

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各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吴氏八极拳原本仅在回族内部传授,后来八极拳师摒弃门派和民族之分,不断汲取众家拳法所长,对其套路、器械、练习方法等进行改良修改,八极拳也得以广为流传。目前在枣庄练八极拳的爱好者,基本都是沧州八极拳名家吴秀峰的传人。 因此,枣庄一直被南北武术界誉为“八极拳的第二故乡”。

枣庄刺绣

滕州是北辛文化的发源地,科圣墨子的故里。而在枣庄和滕州境内的“鲁绣”绣品,也因此称为枣庄刺绣。

枣庄刺绣是“鲁绣”绣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枣庄刺绣所用的材质、技法、特点,与“鲁绣”无二。枣庄刺绣在鲁南地区的绣品中是艺术性最高的刺绣,又称丝绣锦绣,是在绸缎、布帛和现代化纤织物等材料上,用丝、绒、棉等各种彩色线,凭借一根细小钢针的上下穿刺运动,构成各种优美图象、花纹或文字的工艺。

枣庄刺绣作品从开始到完成一般要经过剪花样打浆子糊确子把花样子贴到用剪子铰好的确子上固定刺绣步骤民间手工绣的针法有:鋪针、套针、介针、挑针、直捆、顺针等。

枣庄菜煎饼制作技艺

菜煎饼主要分布在山东,以鲁南地区最为流行。

枣庄菜煎饼通常用粉条、豆腐、韭菜、白菜、胡萝卜等各种常见的蔬菜做馅,把各色蔬菜提前洗净切细备用,根据顾客喜好加植物油、盐、味精、干鲜辣椒、胡椒粉等其他作料,搅拌后先放在小铁鏊子上煸炒成半熟,然后收起来放到一层煎饼上,上面再盖上一层或两层煎饼,重新用文火在鏊子上反正煎烙,烙好的菜煎饼用小铁铲将两边掀起往中间折,然后再对折成长方形即可。刚下鏊子的菜煎饼呈金黄色,外酥内软,菜馅鲜嫩油亮,集松、软、热、鲜、香等多种口感于一身,是一种老少兼宜,食用方便的民间加工食品。菜煎饼成本低廉,制作方便,营养搭配均衡,外酥内软,香酥可口,是一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

张汪板鸭制作技艺

滕州市张汪镇的张汪板鸭,具有风味独特、鲜嫩可口、肥而不腻、从鸭肉香到鸭骨的特点,令人回味无穷,可与南京鸭王、北京烤鸭媲美。

张汪板鸭的制作过程和工艺分六步:第一步是精选微山湖水上放养2至3年的麻鸭,这种鸭子由于不喂饲料,生长周期较长,不仅肉质好,而且是无任何污染的绿色食品;第二步是把鸭子宰杀、脱毛、净膛后,放入冷库保鲜,要求从宰杀到入冷库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以免不新鲜;第三步是用大茴、小茴、丁香、花椒等98种天然配料,进行蒸煮,蒸煮时间不能少于2.5小时,并且要掌握好火候,大火去水,小火拿油,用文火把配料的香味浸进鸭肉、鸭骨;第四步是出锅后晾到色黄,到杀菌室杀菌40分钟左右;第五步是到化验室进行化验,色泽、香味、形态到亚销酸钠、无机砷、大肠菌群、柠檬酸等24项都要达到标准;第六步是分割装袋,达到每袋750克的标准。

齐村斗偶制作技艺

齐村斗偶制作工艺是流传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一带的传统技艺,发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光绪年间盛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齐村镇是一座千年陶瓷古镇,据《齐村志》记载:斗偶始源于一种挂在各家各户门前,用以区分各自陶瓷种类的“风帆”标志。后来由于“风帆”的外型过于单一,难以区分,演变出圆形、方形、姓氏、动物造型等种类繁多的立体异形“标志”。有的业户在门前或运输过程中挂起两个,甚至更多。这些鸡、羊、牛等 “标志”在晃动中不时发生碰撞,好似真的动物在互相“打斗”。当地民间艺术家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创作出用于娱乐表演的各种“斗偶”。当时的工艺仅是将动物偶的身体与头颈部由不同大小的圆环连接组成,便于脖颈在“打斗”中自由伸缩。表演时将两只斗偶悬挂在屋梁上,由两个人分别操纵进行表演。然而,这极大地受到表演场地、操纵方式、制作工艺的限制。后来,艺人们为了方便表演,尽可能减少操线进行操作,悬挂在屋梁上的设计渐渐演变为采用一根竹竿作挑杆,另一根作支架的“T”字型偶架,“两人两线”也变为“单人单线”操作两个斗偶的表演形式,表演更加灵活多变,这不仅摆脱了场地的限制,在操纵方式、制作工艺上都得到极大地解放和提高,经历长期不断地演变完善,终于确立了今天齐村斗偶的形制和名称。

齐村砂陶制作技艺

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的齐村砂陶制作技艺始源于北辛文化时期,距今已有7300年的历史。齐村制陶历史悠久,唐代陶业大兴,元时发展到鼎盛,呈现家家窑火、户户做陶的繁荣景象。齐村砂陶原始的制作工艺,被专家称为“活着的标本”。如今,齐村镇西北隅沙河两岸、路口、田埂散落齐村古窑址遗存的大量陶片和煤渣。这些都是齐村制陶历史繁盛时期的有力见证。多少年来齐村镇当地民间流传着“张家缸、李家盆、齐村砂壶真喜人儿”的顺口溜,齐村几代制陶窑户涌现出许多制陶技艺的能工巧匠,齐村项家砂陶大作坊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齐村砂陶又名齐村夹砂陶,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选料、踩泥、制坯、阴干、入窑、烘烧等十几道程序,而其中选料、制坯、阴干、烘烧四道工序尤为重要。主要产品包括粗砂壶、大砂缸、砂盆、罐、坛、油灯、油瓶、酒壶等日常生活用品。在保持原有古老工艺的基础上,项氏传承人存古创新,不仅使北辛文化夹砂陶艺术瑰宝重现异彩,而且在就地选料、新配方研制、产品功能、设计创意等方面继续突破,现已形成存古、仿古、创新三大系列,实用、观赏、工艺三个类别100多个品种。

金马花席制作技艺

金马花蓆是一种以红、白、紫等各种颜色的秫秸篾子加工编织而成的手工艺品。因花蓆编织工艺在薛城金马村,故称金马花席。金马花席在薛城已有近几百年的历史,无论是花席的品种还是质量都远近闻名,成为薛城的一个著名手工艺品。

编织花蓆的主要工续是:“剥”将秫秸剥皮;“潮”用水将剥好的秫秸浇湿;“劈”将已潮湿的秫秸一劈两半;“轧”将劈好的秫秸坯子进行用碌碡碾轧;“刮”将碾好的秫秸坯子刮掉穰,“熏”将刮好的秫秸篾子用硫磺熏,然后就可以编织了。

台儿庄蚕丝被制作技艺

蚕丝被手工制作具有数百年历史,过去只有皇亲贵族享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南桑北移的不断发展,台儿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植桑养蚕,并创建大型缫丝厂,设立了蚕丝被制作车间。从原料加工到制成成品蚕丝被需要十几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纯天然不增加任何化工原料,该工艺所生产的蚕丝被寿命长、轻柔保暖、透气性好,融实用、天然、保健为一体。

台儿庄蚕丝被是目前枣庄继承百年传统工艺全手工制作的优质产品,其制作过程共分为选茧、煮茧、剥丝、拉丝、网丝、叠丝等十余道工序,主要包括:

1.选茧:主要选取本地优质春季双宫茧为原料。

2.剥丝:即将蚕茧高温蒸煮消毒后,浸入清水中,然后由工人手工剥开取出蚕蛹,将扩松的蚕丝层层套在一个弓形的竹制工具上,再经过清水漂洗扩松并脱水后,用绳线串起晾晒,自然晾干后即成为一片片拥有自然奶白光泽,散发出桑叶味道的蚕丝“帽兜”。

3.拉丝:是四名工人分别拉住“帽兜”四端,按照顾客需求尺寸大小,四人用力相等,铺制均匀,将“帽兜”拉成薄如纸片的蚕丝片。

4.网丝和叠丝:将蚕丝片层层网叠,做成厚薄均匀、柔软透气、保健耐用的

蚕丝被的被芯,然后再用全棉或真丝被面将被芯包裹,纯手工制成蚕丝被成品。相关的制品有蚕丝马夹、蚕丝袄、蚕丝裤、蚕丝枕头、蚕丝睡衣、蚕丝包、蚕丝扇等。

荷叶手绣制作技艺

荷叶手绣流传于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地区。荷叶手绣所采用的材料是春蚕丝和荷叶所绣品种多达十几种,各类产品美观大方、造型精美、简洁,栩栩如生

荷叶手绣地主要产品包括:荷叶手绣花鞋、荷叶绣花靴子、荷叶手绣枕头、荷叶手绣鞋垫、荷叶手绣肚兜、以及荷叶手绣丝线等。主要制作工具有:尺子、剪刀、锥子、绣花针、木面板、木鞋撑子等。

荷叶手绣所用的材料非常讲究,荷叶一般用8-9月份采摘的鲜荷叶经加工后用于鞋衬用,绣花线是生丝线的一种,它是原白生丝,用各种颜料配制后染制而成的。

峄县石榴酒酿造技艺

石榴酒酿造技艺主要分布在以峄城冠世榴园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明代兵部侍郎贾三近与其父贾梦龙研制榴果酒,人称贾氏果酒。从此,石榴酒制作方法在民间流传。

石榴果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果实含碳水化合物果糖还含有维生素C及维生素B、有机酸、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钾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助消化、抗胃溃疡、软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底胆固醇等多种功能,防止冠心病、高血压,可达到健胃提神、增强食欲、益寿延年之功效。

榴芽茶制作技艺

榴芽茶的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以峄城区榴园镇、坛山街道、吴林街道及石榴生态园区等为中心的鲁南、苏北运河两岸,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枣庄市峄城区是中国石榴之乡。据《汉书》、《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千金方》、《峄县志》等记载和专家考证,公元前36年汉丞相匡衡从皇家上林苑把石榴移植到家乡栽培。峄县冠世榴园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史,孕育了厚重的石榴文化底蕴。两千多年来,峄县这一方人们用石榴芽、石榴叶泡制的榴芽茶、榴叶茶饮料在民间广泛流行。直到如今,仍有人们用带鲜叶的石榴枝用文火烤黄沏茶饮用。

榴芽茶的制作技艺主要是经过杀青、出锅、凉放、造型、出锅凉放、再造型等几道程序就可完成。千百年来,榴芽茶成为鲁南苏北一方的饮用品,并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送祝米

送祝米(也称"送粥米"或"送鸡米"),是流行于枣庄一带的传统民俗。薛城区的送祝米是指小孩一出生,孩子的父亲或家人去岳父母家报喜,然后再约定送祝米的日子,一般是男孩是9天,女孩是12天。产妇娘家的亲友便准备好喜物前来女婿家祝贺,称为"送祝米"。所谓"男家不报喜,女家无祝米。"送祝米的喜物和礼仪,往往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薛城一带送祝米的前奏是,生完孩子后,男方家立即派人前去女方家送信,俗称报喜。报喜时需拎着一个书包,如果生女孩包里就装上一朵花,如果生男孩则装上一本书,女方家只要看到包里的东西不用问就知道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送的东西多少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而定,亲朋好友多的送的东西就多,粥米也就丰厚。 送祝米是一个人最早的人生开始,也是一生的一个序幕。从此,孩子的人生就开始了。

中陈郝庙会

闻名遐迩的瓷都中陈郝位于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境内,该镇自古为商贾云集之地,是经济重镇。中陈郝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瓷都古镇,随着瓷窑业的兴起,历朝历代在此先后建起了许多寺庙

中陈郝庙多会多,每年三个庙会,有二月二大云寺庙会,四月十八泰山奶奶庙会,十月二十五玄帝庙庙会,这其中要数泰山奶奶庙会最为繁盛,据传四月十八日是泰山奶奶的生日,也是祭日,古时的庙会从四月十六开始,到四月十八结束,会期三天,四月十八是正会。逢会前,附近村庄的住户人家开始杀猪宰羊,邀请远方的亲朋好友前来赶会。各路人马云集于此,有想钱的、有花钱的、有烧香拜佛的、摆摊卖艺的、打台唱戏的,五花八门样样俱全,仅市口就达十多个,有日用百贸市、木料市、铁业市、玩具市、牲口市、黑白条市、席帽市、石料市、菜市、果品市、古玩市、生产资料市等市口,人海如潮,锣鼓喧天

古邵渔鼓

峄县运河古邵渔鼓历史悠久,是一种简易的曲艺项目。渔鼓的道具是用直径3寸、长度3尺、圆形、空心的木制或竹制品为原料,两头用鱼皮封闭,其配套乐器是两根木制的简板。说唱艺人以线绳把渔鼓挂在脖子上,横陈式或斜立胸前,一手拍打渔鼓,一手击打简板,以唱词为主,以夹白为辅,时而走动、时而驻足、时而坐板凳头静唱,灵活机动,表演出各种形式和动态与神情。

渔鼓的传统书目主要有:《吴香宝下地穴》、《白金哥卖绒线》、《张彦休妻》、《楼台相会》、《水漫蓝桥》、《陈三两爬堂》等。民间称渔鼓为“嬷嬷戏”,最适应老年群体。渔鼓的书目,没有书籍记录,甚至连手抄本都没有,其传承方式是师傅口授,徒儿记在心里。因此这个书目内容的随意性、重复性、套路性较多,有许多唱词和道白都是方言、俚语及“水词”。

滕县剪纸

滕州剪纸大致可分为剪刀剪纸和刀刻剪纸两种。以前,剪纸以剪刀剜剪,用于年节室内外门窗装饰及服装、鞋面花样。如花卉、草虫、兽、仕女、景物等,线条流畅,纹理清楚,颇具淳朴豪放的特点。当今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朝着精细化、高档化发展,以大红纸和金纸为主要材料,配以电光彩纸衬托,艳丽多彩,金碧辉煌,益显华贵

滕州剪纸有《肥猪拱门》、《抬头见喜》等多以谐音和象征寓意手法示意吉祥,祝福万民万事如意、百业兴旺,抒发着对未来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在改革开放大潮和现代文化的氛围中,滕州将这一古老的习俗能保持至今,使许多民俗学家感到骄傲。

滕州石雕

滕州上营村是滕州石雕的发祥地,距今有300年历史,位于南沙河镇东部皇城山上。建村时期相传是由于皇姑死后葬于此,此村由守墓后人延续而来,村民从事石刻至今。上营村石刻中石狮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其特点威武、活跃,动作矫健敏捷,造型完美、手法熟练、雕刻精致。在上营村石刻艺术品中有的雄劲、简练,有的精美、圆润,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石刻工艺在追求立体造型的同时,把传统的线和装饰性的艺术手法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手法极为精工洗炼。目前以孔凡林老人为首的石刻后人,将石刻工艺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石狮、石人以及各种工艺品技术精湛,工艺品远销周边十几个县市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滕州民间布艺

滕州民间布艺包括“鲁绣”或“刺绣”两种手工技艺。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系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和苏绣、汴绣齐名。滕州民间布艺是“鲁绣”绣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枣庄刺绣在门类上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原生态的,生活绣品;另一部分是工艺艺术品。枣庄民间布艺绣品中是艺术性最高的刺绣,又称丝绣,是在绸缎、布帛和现代化纤织物等材料上,用丝、绒、棉等各种彩色线,凭借一根细小钢针的上下穿刺运动,构成各种优美图象、花纹或文字的工艺。

木杆秤的制作技艺

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木杆秤的制作在官桥镇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木杆秤的制作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考证,木杆秤传承人王恒仁从他外祖父那里学来的,他本人从事木杆秤的制作已近五十年。

制作木杆秤的整个流程,其实有许多的讲究。比如选材,得选用黄棕类的红木作为秤杆原料,其木质不易变形。然后,按秤的大、中、小规格用红木条制作秤杆。秤杆要求圆滑均匀,便于钉“秤花”。做秤最难也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钉“秤花”此道工序全凭手艺,需一气呵成。之后,就得包铜皮,用紫铜片将秤的前端和末端包裹牢固,使其美观耐用。而后,配制秤铊、秤钩:秤砣、秤钩一般均由计量部门定点工厂生产。不同规格的秤,需选用不同型号的砣与钩。

秤品种规格繁多,小到50克,大到300斤;有带钩,有带盘的;有称一般物品的,还有专供中药房称药用的。

滕州草编技艺

滕州草编就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草编工艺在民间十分普及,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艺人利用当地的玉米皮、席草、茅草、麦秸等材料,编成帽、篮、拖鞋、提包、地毯、睡席等日用品。

滕州草编的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如“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种种。

滕州市前辛章村是有名的草编村,相传该村从事草编工艺距今有200年的历史,该村成人人口中有70%人从事草编工艺,是远近闻名的“草编专业村”。

草编蓑衣制作技艺

峄县草编蓑衣,起源地主要在古峄县八闸的运河航道的沿河两岸。峄县民间,广泛流传一种草编蓑衣的手工技艺。

草编蓑衣一般采用绾草、雷棒草或茅草为原料。夏末秋初时节,趁一场大雨土地湿透松软了,人们到生满茅草的野地里,选那叶大茎子白又长的茅草,一株株地拔起晒干,之后剪去根须,揉软叶梗,拿水喷软,便可编织茅草蓑衣了。把成熟的草割下之后,放在阴凉处晾干,精选统一规格、一样长短的草,以待编制。草编蓑衣是由蓑衣领、蓑衣沿边及蓑衣底部而形成的扇形的整体结构。结蓑衣要先用好麻搓绳打领子。领上绳和草所结的扣子多少,决定蓑衣的大小,就好像用毛线打毛衣讲究扣数一样。在从蓑领向下编织的过程中,用茅草编织出的花领与格路,是极为美妙而多变的几何图案,而且是呈立体的。蓑衣的外形,就像刺猬一样蓬蓬松松的扎煞着许许多多的草刺。紧贴人体的蓑衣内部,则是柔和绵软的千万个链接的草扣,一环扣一环,集成一个个像渔网网眼一样的菱形图案,纵横成行,整整齐齐,大方而美观。

王世举烧鸡制作技艺

王世举烧鸡是老峄县地方名吃。它以色鲜、味美、熟度可口的特点,深受鲁南苏北一方人民的喜爱。王氏烧鸡特别符合峄县人以大煎饼为主食的,撕碎鸡肉蘸上南关万美利辣酱,再加上大葱、香菜、生菜等饮食习惯。

王氏烧鸡原始特征是从深山野岭的榴园人家和野草丛生的运河两岸,专门采购尚未长成的童子鸡、吃活食的野性鸡及栖息林丛的上树鸡。其烧制程序十分复杂,其操作流程具有独门手艺的独到之处。王氏烧鸡制作非常保守,从他的祖上就有一个严格的家规,技术“传儿不传女

葛氏根雕

山亭葛氏根雕流传于山亭区山城街道岩底村。根雕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隋唐五代时期已经出现根雕神、佛形象,明清时代,根雕作品为广大贵族消费者所喜爱。现在,根雕艺术品价值陡增,成为高雅、富贵的收藏佳品。

根雕是取天然之美加工而成,工艺流程包括寻找——刨取——浸泡——剥皮——风干——修剪——整形——打磨抛光——喷漆——定座——摆放

制作根雕的工具是:锯、撬、锤、挖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工具也运用到了根雕制作中,如喷泵、电锯、电刨、电钻、清洗机、油锯等。葛氏根雕的代表作品有:猿猴山盆景、蟾蜍根艺、悟空根艺等20余件。

虎头鞋帽系列布艺

薛城虎头鞋帽系列布艺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手工技艺。孩子在“百岁”这天打扮一新,头戴虎头帽,脚踏虎头鞋,喜庆吉祥。如果生了女孩,则改用绿色染布,做成虎头鞋,穿戴起来,谓之“绿娘子”,有望女成凤之意。

虎头鞋帽以夸张、豪放的造型、多变的装饰纹样和绚丽的色彩及精湛的做工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做工复杂,极具耐心,是一种刺绣手工制作的工艺用品。虎头鞋帽不仅仅作为鞋帽之用,还具有观赏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及收藏价值,其见证了民间习俗,对陶冶民情民风,促进文化交流都具有积极意义。

桃山柳琴

桃山柳琴主要分布于枣庄市山亭区,有150余年的发展历史,大约起源于清末时期。清末年间,鲁南地区灾难连连,贫苦农民少吃缺穿,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方式代替叫门子来乞讨要饭,后来,艺人们采用了打地摊演唱的形式,演员由一人增至两人,出现了对白和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时候的表演段子大多内容短小、情节简单,如《打干棒》、《小书房》等。当时滕县苏楼艺人巧木匠制出了第一把柳叶琴,把它作为演唱时主要的伴奏乐器,此时出现了人物角色众多的表演形式,艺人们借助简单的行头,进行简单的化妆,表演内容大大丰富,人称“柳琴戏”。

柳琴戏唱腔独特,通俗易懂,感人至深,人称“拉魂腔”。民国初期,鲁南地区出现了较大的班社,如:苏家班、朴家班等。朴家班的班首朴端品就是桃山柳琴的祖师爷,桃山柳琴现任团长丁崇兰,师承于朴端品的传人倪朝海。近年来,桃山柳琴在继承传统曲目的同时,积极创作迎合时代需求,反映人民心声的新作品。

上一篇:枣庄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下一篇:枣庄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简介

  • 举报
关闭
同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