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人们对皮影艺术的赞誉。
鲁南皮影发源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与河北唐山皮影、陕西华县皮影并称为当代中国尚存的三大皮影,至今已历经四代,传承百年。
鲁南皮影戏在演唱方面以 “经腔魔调、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为其特色,“经腔魔调”指和尚念经的调子,“九腔十八调”,指的是生、旦、净、末、丑的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唱法,“七十二哼哼”指道士化缘时发出的声音。除此之外,鲁南皮影戏吸收了柳琴戏、鲁南大鼓等艺术形式以及当地的方言,形成了独特的唱腔。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鲁南皮影戏对皮影艺人有很高的要求。唐山皮影一人只唱一个角色,一场皮影戏由多人合作完成,鲁南皮影则不同,唱念打斗全为一个人,外一人掌握舞台的家什和击打乐器。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动作和语言,需要演出者口、手、眼三者合一,因此难度更大。
鲁南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哪吒闹海》、《九妖十八洞》、《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如果每天演3小时,一部《封神演义》可以连演4、5天,所以皮影艺人在挑皮影、唱戏的功夫之外,还要熟读古典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鲁南皮影戏最初产生时,使用牛皮制作,民国初年,制作材料由牛皮转为驴皮。当时皮影艺人发现,牛皮比较坚硬,制作的皮影容易变形,驴皮价格便宜,并且质地更好。其中以脊梁皮最好,薄且细致,可以用于雕刻人物的面部,大腿部的皮适合做人物的靴子。制作需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完成8个步骤,使用直线刀、月牙刀等十几种刻刀,一个皮影制作完成要雕刻一千多刀,整个过程极为复杂。
2007年,鲁南皮影戏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南皮影在全国三大皮影流派中保存数量最多、演出场次最多,被皮影专家成为“中国皮影最具活力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