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剪纸

张范剪纸历史渊源

2018-08-08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铰花、喜花。古人最早称之为华胜、方胜,是一种用金箔镂剪的妇女头饰。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起源与汉,至南北朝时已相当精熟,而真正的繁荣是在清代中期以后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剪纸是发源较早、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剪纸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丰富的人文信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张范镇的剪纸渊源流长,其特征形成于清初时期,当时夫人小姐们因受封建礼教的限制,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到,深锁绣楼,无忧无虑,所以“剪纸”也就成了她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遗方式。而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劳苦大众,成天苦于贫穷,生活无着,“剪纸”换钱也就成了她们的主要营生,张范剪纸就属于后一种。

张范剪纸艺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得以发展,与过去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清初时靠“剪纸”为生的人丢下剪刀生活就无着落。如张范镇小香城村的宁文生就是例子。年幼的宁文生,因父亲宁传清跟地主当长工,难以维持全家人生活,年仅六岁的宁文生不得不随母亲投奔到安徽省蚌埠市其姐家谋生;其母亲是当时只能靠帮忙剪花样来维持家用,心灵手巧的宁文生从小耳闻目染,已剪得一手好花样,16岁投奔蚌埠市戏班学习化妆,绘画及剪纸,3年后学成。技艺学成后返回老家小香城,他把蚌埠的剪纸特点融入到张范原有的剪纸题材中,人物、动物外轮廓处理简练,注意动态效果;内部用粗犷的装饰花纹,明快简洁具有鲜明的特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从此,宁文生就以剪纸为生,这是张范剪纸艺术的渊源之一。

其二,张范镇张范村的张胡氏,出生于清中期,她17岁出嫁,38岁时丈夫去世,剩下一家三口人,孤儿寡母无法谋生,看到当时剪纸非常繁荣,以剪纸为营生既可以维持生计又不耽误农活,张胡氏就摸索着学剪纸。一开始剪的不成样子,可是,她很有心,利用拜年、串门的时候,学习和欣赏剪纸,谁家有个好样子,谁剪得好,她就慕名到她家里去看、去乞巧。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功到自然成。经过一年多的磨练,终于成功了。她的剪纸表现了很多孩童形象或嬉戏或撒金钱,其轮廓简洁,细节刻画细腻,线条流畅,很是可爱,寓意多子多福、多福多禄。她把剪好的花样拿到街上去卖,很受欢迎。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她的剪纸便出了名。东西两庄不断有人到她家去买,这一来,她就不再受赶集之苦了。再后来,传到了滕县西集、杨庄、桑村等地,一些挎箢头的卖花人纷纷到她家订货,可说是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由于她日夜操劳,手不离剪刀,后来熬瞎了一只眼睛。就这样,她靠着一把剪刀,不但养活了三口之家,而且还购置了二亩半地。左邻右舍看她剪纸生意兴隆,都来向她学习。张胡氏这个家庭妇女,在剪纸这门艺术上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并出了名。

剪纸这门艺术,在宁文生和张胡氏的言传身教下,在张范镇得到了普及。张范镇的大香城、小香城、甘霖、黑石岭、西夹埠、化庄、张范村等出现了不少剪纸能手。

上一篇:张范剪纸基本内容

下一篇:张范剪纸分布区域

  • 举报
关闭
同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