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讯

中国书法的人文历史观与开放包容观

2018-01-22
 中国书法的人文历史观与开放包容观

李劲松

中华五千年文明,灿若星河。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代代敬天爱人的先贤,凭借勤劳、智慧与万古胸襟,共同成就了“四大文明”中最“长寿”、至今富于活力的中华文明。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放异彩。西汉伊始即已开启的丝路人文交流,将中国文化甘露播撒世界各地,也让中国艺术在经久不息的文化对话中含英咀华。中国美术的魅力,随之惊艳世界,功泽百代。

今天,本刊新开设“国艺传世”栏目,推出“中国美术的世界贡献”系列,通过书法、篆刻、山水画、花鸟画、陶瓷、木版水印、漆艺、剪纸等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中国美术,剖析中国艺术特质,传颂中国艺术精神,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当代艺术高峰的造就,添薪助火。

——编 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自古至今一直充满独有的创造精神,在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绵延千年的翰墨风华,呈现一脉相承的鲜活基因,更担当民族铸史之功,推动日常交流之便,活化艺术传播之途,延伸技道并轨之理。 

千载未改的文化母语

上古时期,华夏祖先通过结绳记事传递信息,还在具有点、线特征的刻画和书写中完成部落交流和日常记录,从而增强部落、氏族间的往来。这些简便易行且蕴含辩证美感的符号,形成汉字的早期雏形,被烙刻在陶器、石器等原始生产生活器具之上。这是汉字诞生前长夜漫漫、艰难摸索的真实状态。沿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汉字理念,无数先民不遗余力不断改进并完善汉字,逐渐寻找到汉字书写的自身规律,创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或许有些文化现象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消解退化,唯独汉字书写的历史变迁痕迹传承有绪,时至今日依然焕发迷人活力,也仍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追求和哲学智慧。

放眼古代世界文字演变历史,各个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字书写注入或多或少的装饰性美化。“汉字书法也出现过类似的追求,但由于其主流从发生到高度成熟,始终未曾脱离实用书写而独立发展,有效地保证了人们的广泛参与,加强了不同精神活动的互相渗透,及其历史意蕴的不断累积。因此形成了不拘一格的二度文化景观,成为一种唯有中国所独有的形态”。华夏先民从一个个粗细不一、拙朴未雕、简净空灵的刻画开始,历经千锤百炼,垒就坚实的汉字巨峰、宏伟的书法殿宇。汉字创造是“天雨粟,鬼夜哭”的蛮荒奇迹,凝结着华夏先祖尊崇自然、道法自然和回归自然的高超智慧。古往今来,一代代炎黄子孙共同守护汉字,对之礼敬有加,积淀其中的深沉厚重的思想抱负和人格操守,展现出中华民族与汉字之间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母语初心。

流远屯美的繁衍基因

先秦时期,用于书写的材料十分有限,若想在镌文书字中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追求和潜在意识,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但这并不妨碍一些不经意的美化创造,直接或间接刺激书法艺术的发展。殷商贞人契刻的甲骨文字,端正严谨、恭敬虔诚,似乎笼罩着神秘的氛围。两周的礼器铭文,威严庄重,虽然是范铸,但源头是书者一笔一画的手迹,行间字里已经显示出格奇意丰的审美追求。好的风景还在后面,创造性的书写并未就此打住,而是一个接着一个地精彩呈现。

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的国策加快了汉字统一的速度,六国类型庞杂而又体系迥异的古文字,被置放到国家层面进行集中整理和重新推广,作为前所未有的国家工程,秦代以前不可能做到的、其主要成果秦代小篆应运而生。在纸张还没发明普及的时候,汉字不仅仅限于“书于竹帛”,权量、兵器、铭符、简牍、石碣、碑刻以及铜、金、玉、竹、木、陶、丝、绢、帛、玺、印等各式各样的材料和载体,被广泛书写或镌刻,汉字的活力在这一时期被激发,随着国家的统一趋向多元和包容。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秀基因开始形成,且传续久远,繁衍壮大。

汉代伊始,中国书法迎来一次较为全面的觉醒。从秦小篆变化趋简易的隶书开始,适应社会需求的书写活跃起来。趋简约、易书写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明显规律。隶书的出现,即是突出标志。汉字在交流中的简便快捷和容易推广普及,蕴藏在生产、生活和军事等每一个具体的细节和环境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诉求和最终目标,并非一人独创。随之而来的汉简、章草的流行以及楷、行、草书体的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的五体——篆、隶、楷、行、草概念已臻完备。

犹如越过三峡,长江的风景一派开阔,但奇异的景致却似宛转东流,壮美而超迈。进入两汉、魏晋、唐宋、明清,中国书法的伟大征程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迸发奇幻多彩的旋律。历代不绝的文人达士倾情于此:取法工整者多开入仕方便之门;求新知变和以书抒情者则创“尚意”之流派。前者成就万千科考学子,从此走上仕宦之途,一路远征。后者诞生彪炳史册的一代代艺术巨匠,如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颜真卿、宋四家、徐渭、王铎、八大山人、吴昌硕等。楷书经钟、王,至唐而达高峰,草书经张芝而至唐代成就张旭、怀素之顶峰,行草书推“二王”为万世极则。易于表达性情的行书、草书更能跃升至前所未有的艺术至境,受到全社会的普遍推崇。苏轼曾言“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将书法与诗歌、散文、绘画并列,称为“天下之能事”,足以说明书中乾坤浩荡,引无数士人为之倾倒迷醉,千百年来从未衰绝。

中国书法有各自风格意境、审美格调的高下和雅俗之别。一直以来,人们在点和线的不断塑造中,你追我赶,入古出新,坚持用“流远屯美”的文化理想守护汉字和创造汉字,印证中华民族的心灵守望。中国书法艺术以坚实的步伐走过漫长的征途,这一过程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主线吻合。可以肯定的是,把有名可考的古代书法家排列起来,便可打开一幅中国历史文化的多彩画卷。放眼世界,国家、民族的文明历史中,文字书写的登峰造极唯独中国所有,因为这其中的奥秘,来自于书法艺术的强大包容。为庙堂铸史,诞生无数传世金文巨鼎和汉碣唐碑;方便军情传递,诞生难以计数的秦汉简牍;抒怀放歌,中华大地留下无数文字江山辉耀古今。自魏晋开始,无数文士找到笔墨不仅“娱人”,而且“育人”这个最便利又艰辛的修身立德之道,日书夜写,倾其一生。对所有人而言,书写过程不仅“怡人”,且能“益人”。书法艺术超越单纯的写字概念,衍化出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意蕴,成为士人修身治国兼济天下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作字先做人”“心正则笔正”“人书俱老”等提升到道德层面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并遵守践行。书法别称“翰墨”,也是源于对其非凡创造的礼赞。传承书法,实际也是传承中华创造精神。那些伟大的书法家连同旷世翰墨和精神象征,永载中华文化的史册,受到世代传承弘扬。

横贯五千年的奇丽风景

中国书法用简单的工具材料、朴素的书写样式和通俗的黑白构成,铸就了高深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论述较多的是书法与人的联系,从而提示人们,要把书法的修炼转化为精神世界的跨越升华,同时让一代代书写者在笔墨中对话、在交流中产生审美共鸣。“书外求书”“字外功”和“书如其人”等书学观念,由此基础形成并完善。

如追溯本源,“中国书法经历代大师不绝之创造而得以传承延续,但万变不离其宗,多是基于羲献的美学框架,巧作局部夸张或变形”。以王羲之父子书法经典图式为宗,后世书家却又均能在“二王”书法图式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再创造,形成书写者各不雷同的笔墨情趣与价值追求。这与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不无关系。宋代开始,文人写意绘画发展,书法巧妙植入中国画,成为精神内核、笔墨骨干并一直主导至今。僧人作书多禅意,画家题字偏画趣,人人皆有共性和个性的审美追求。正因如此,庙堂书法多威严庄重,文士手札多雅情逸志,村野市井墨迹题刻俊美通俗,一目了然。故人人皆知书、喜书、习书、传书和藏书。古代经典巨作凸显出磅礴的人格力量,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启迪,成就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而今,书法又多在展厅呈现,视觉美的传递日益普遍,在社会生活中尤为普及。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书法极大满足了不同人的多样审美需求,但又保持了其内在特有规律,所以中国书法呈现出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精彩不断、名家辈出和受众广泛的总体趋势。

比起中华古代先民革新任何一种书体的进化速度,当今事物的变革,不知要快于古人多少倍。但令人欣喜的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智慧沃土,具有创造活力的汉字书写基因不但没有落后,而且更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和创新动力。沙孟海先生说,时代愈后,其所见愈多。伴随着地下出土汉字书写遗迹源源不绝的发掘,中国书法还会有更多惊喜在未来呈现。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福荫万世、泽被子孙的无私给予。自带创造基因的汉字,总能让人们在书写和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审美的玄妙和愉悦,进而丰富和提升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书法艺术创造过绵延千载的辉煌历史,也必将持续散发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并影响中华文化的未来。

对世界文明的不朽贡献

用世界眼光看中华文化,书法无疑是一张难以替代的亮丽名片。在中国艺术中,中国书法在世界上的关注度、知晓度和认可度最高。从历史的脉络分析,中国书法受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也较小,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长期一贯的自主性、自信心。书法即是对本民族的文化创造,是民族智慧的接力传薪,更是对世界文明的非凡贡献。

从古至今,中国书法对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以日本为例,自汉代中国书法传入之后,日本书道便一直深受其影响。唐朝开始,中日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奈良时代,日本大规模学习中国文化,大批日本僧侣和学者到中国研修书法,推动了日本书家的取法研习和创作观念、书学思想的形成。近代以来,中国书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可以说,日本对于中国书法的学习,不仅极大促进了日本书法的进步,更深刻影响到日本文字书写范式,以及日本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在法国、德国等国,艺术家也视中国书法为艺中之艺。毕加索曾深情地说,若我在中国,一定是一名书法家,而不是一名画家,表达了对中国书法的推崇。国外艺术家对书法见仁见智的理解与偏爱,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国际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

当前,世界各地掀起学习中国书法的热潮,孔子学院的海外推广力度加强,汉字热、汉语热、书法热悄然升温,中国书法家走向海外,进行展览宣传、创作交流,极大拓展了当代中国书法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从宏观了解历史的中国,从当下的书法作品看到现在的中国。大国外交的书法元素鲜明出彩,进一步擦亮中国书法这一大国文化名片。国际民间往来中,联络友谊的书法之桥也别有雅趣。推动书法国际化传播的力量、途径、手段和观念,更加多元、丰富。

从汉字到汉语再到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母语,以及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书法不仅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受众群体。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积极推进,中国书法正迎来新的发展期。回望书法史,每一个书体的开创,每一件经典作品的问世,每一个时代的高峰形成,都凝结着无数中华先贤的睿智。书法是中华民族内心自我加压、人格完善的文化选择,它呈现的是中华民族的苦难诉求和积极进取、乐观表达,代代接力,薪火相传,历久而弥新,其精神高度远远超过文字本身,令后世仰望、自豪且倍加珍惜。2009年,中国书法被确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标志着这一遗产是世界文化的珍贵奇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书法便具有这样的典型意义。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继续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而道远。

(作者:李劲松  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上一篇:2000年时任总理朱镕基遇到什么“愉快的烦恼”?

下一篇:25张老照片回顾三线建设的工程奇迹——成昆铁路

  • 举报
关闭
同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