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赋能 谱写齐鲁华章
白玉刚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明确提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指示要求,特别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总书记的“六增”要求,既是方向指引,也是实践遵循、衡量标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赋予了山东重大时代责任。
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坚决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把“六增”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推动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相一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努力在建设文化强国上走在前、挑大梁,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聚焦增动能增效益 做好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篇国家之魂,文以铸之;经济发展,文以兴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着力以文铸魂、以文聚气、以文兴业,更好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打牢思想根基聚共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统一,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展现出巨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创新在前进,呼唤理论武装的跟进。从创新实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列席旁听,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从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专班,到推出《学习的方法》、《中国字 中国人》等读物,党的创新理论在山东日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山东着力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聚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更好让大成果、好成果涌现。着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统筹推进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更好让学理论成为新风尚。
2024年7月10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开幕。本届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题,旨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设置“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等6个分议题。图为论坛开幕当日,展出的山东好品吸引宾客驻足欣赏。 山东省委宣传部供图 王世翔/摄
山东连年举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跨界发展,丰富文旅产品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图为2024年4月25日,2024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式上,大型室内实景演艺《国秀·琅琊》正在为观众精彩呈现。 山东省委宣传部供图 任小杰/摄
突出“活态活化”,丰富时尚体验性。富有时代感、体验感,文化旅游才有吸引力、感染力。今年年初,山东推出以“家家挂红灯、户户贴春联、村村有好戏——回村过大年”为主题的“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万余场次,7天假期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国内旅游收入比2019年分别增长70.8%、42.2%。同时,大力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建成尼山圣境、东方影都等地标性项目,推出《金声玉振》礼乐表演、《国秀·琅琊》实景演艺等网红爆款,登泰山、敬孔子、放风筝、品鲁菜、游红色沂蒙、走千里海疆,处处能够感受山东文化旅游的特色魅力。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活化用好儒家文化、齐文化、中医药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资源。深度提炼齐鲁大地上的中华文明标识和符号,大力培育孔子、鲁班、孙子和聊斋故事等文化IP。深入实施文化研学旅游综合开发工程,让国内外游客玩在山东、乐在齐鲁,更好走近中华文化、触摸时代律动。聚焦增正气增活力 做好文化赋能城乡社会篇文化是群众生活的精神食粮,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就“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等作出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当前,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已经不是“有没有、多不多”,而是“好不好、能不能更好”,迫切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以道德建设为基“扬正气”。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山东时就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总书记到山东考察,进一步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厚道山东人”形象更加闪亮。坚持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各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统筹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党政干部政德教育工程、校家社协同育人工程等,以德养心、以德育人,发挥好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牢固树立重在实践、要在践行的理念,让现代文明理念在城乡深深扎根。以综合整治为要“树新风”。破陈规,才能扬正气;除陋习,才能树新风。近年来,山东持续加大陈规陋习、文娱乱象等问题整治力度,坚决铲除歪风邪气滋生土壤。今年,进一步聚合省市县乡村五级力量,大力深化移风易俗,开展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网络不文明行为等综合整治,群众面貌不断改观、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大力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一体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移风易俗,建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着力推动“富口袋”和“富脑袋”相得益彰。同时,健全网上正能量传播体系,加强优质网络内容创作生产,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完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让文明之风浸润齐鲁、唱响网络。近年来,山东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建强用好各级各类教育基地,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图为退伍军人为中小学师生讲述革命历史故事。 山东省委宣传部供图
以暖心服务为本“惠民生”。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今年,山东围绕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惠及群众,积极推进文化社区、文化村居建设,上一堂文化润心课、做一节中医养心操、吃一餐孝老暖心饭等基层探索,不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下活了基层治理“一盘棋”。研究制定《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导方案(2023—2027年)》,全面推行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广泛开展小戏小剧创作展演、精品影视剧目展播展映、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各界群众享受到一顿顿“文化大餐”、“精神盛宴”。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积极发展城乡书房、口袋广场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立群众需求征集反馈机制和文化工作者下沉服务机制,搭建省市县一体化公共文化数字平台,以社区书院为重点推进文化社区(村居)建设,打造便民文化教育综合服务体。深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精准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视听节目等服务,推动城乡社会正气更充盈、活力更盎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也必然带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扛牢文化大省责任担当,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中书写新的华章,为实现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求是》2024/24作者:白玉刚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制作:汤宝兰校对:高胜军审核:李达
责编:张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