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内

文化中国行 | 非遗“毛猴”秀成语

来源:邯郸日报2024-11-05

蝉蜕、辛夷(玉兰花骨朵)、白芨……11月1日,走进丛台区德盛园小区的“毛猴”非遗技艺传承者宋波家中,只见一张摆满各类材料的方桌前,宋波正一手夹着“毛猴”,一手操纵镊子清理上面的污垢。“这些仅有花生壳大小的‘毛猴’文创品,是由蝉蜕和辛夷等材料做成的,单件卖五十块钱。仅10月份,我就售出了100多件呢!”宋波高兴地说。

今年42岁的宋波是市园林局一名职工,在市区小游园、绿化带做养护工作,而他的岳母王秀云则是“毛猴”非遗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由于制作“毛猴”需要用到大量的蝉蜕和辛夷,宋波就在工作之余收集这些材料然后带给岳母。每当看到岳母独自伏案制作“毛猴”,宋波还会主动帮忙清理辛夷和蝉蜕。久而久之,宋波也喜欢上这项技艺。

“当时岳母并不相信我真能干好这一行,还出了个题目,让我两天内完成‘毛猴放风筝’的作品,结果我半天就做好了,还得到老人家夸奖。”与记者聊天时,宋波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岳母的精心培养下,宋波很快掌握了“毛猴”的制作技法。每年春节,岳母还会带着他参加市里的非遗技艺展演活动,一起向游客推介“毛猴”文创品。

2020年4月的一天,岳母突患重病,躺在病榻上的她还不忘提醒女婿勤练“毛猴”技艺。“我当时工作挺忙,岳母却催我做‘毛猴迎亲’文创品。”宋波说,这个文创品由20多只造型各异的“毛猴”组成,因创作难度过大,他一直不敢上手。

在岳母再三鼓励下,宋波尝试挑战这个高难度任务。但制作过程中,他遇到不少难题,其中一个就是他不知道如何让“毛猴”的表情动作更丰富。为突破技术瓶颈,他经常到婚庆活动现场认真观察人们的一举一动,回家后再试着用毛猴来模仿这些场景。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打磨,宋波完成了岳母交办的任务。“看着我带来的‘毛猴迎亲’文创品,岳母当时很高兴,还嘱咐我把这个技艺传承好。”宋波回忆。

岳母去世后,宋波谨记老人嘱托,一面继续勤学苦练“毛猴”制作技艺,一面积极参与市、区文旅部门组织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感受“毛猴”非遗技艺的魅力。

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宋波的创作灵感也被激活。“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你把成语典故里的人物都做成‘毛猴’文创品该多好呀!”在去年9月的一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一位女老师这样对宋波讲。

“那位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意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邯郸成语典故,将为我的‘毛猴’创作提供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宋波说,他之后大量搜集和学习成语典故,尝试创作邯郸成语系列“毛猴”文创品。

采访过程中,宋波在桌前摆满了“毛猴”文创品。“卢生”枕着手枕安睡,“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做欲摔状,“赵武灵王”练习“骑射”……在他巧手摆弄下,一只只小“毛猴”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黄粱一梦、完璧归赵、胡服骑射等邯郸成语里的人物动作。

在创作邯郸成语系列文创品时,宋波又遇到不少棘手难题。据介绍,“毛猴”由清道光年间北京一药铺配药小伙计首创,其传统制作材料仅有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药材。这些简单材料难以表现成语里丰富多彩的内容。

为了突破材料的限制,宋波将面塑和叶脉画等非遗技艺里的材料引入“毛猴”制作之中。“比如说,这个‘胡服骑射’中的‘白马’,还有‘完璧归赵’里的‘和氏璧’,其实都是用面塑和叶脉画的材料制作而成。”宋波说。

宋波的大胆创新,使邯郸成语系列“毛猴”文创品得到群众喜爱。每次参加展销活动,他的“毛猴”文创品都能售卖一空。

“‘毛猴’文创品这么受欢迎,朋友多次劝我涨价,但我坚持原价销售。因为我觉得,每多卖一个就能多一个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这才是对‘毛猴’技艺的最好传承。”宋波憨厚地笑着说。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昆 黄涛


责编:张浩然

上一篇:文化中国行丨江苏启东:文化赋能火了旅游

下一篇:文化中国行 | 优秀传统文化在“飞针走线”间焕发新光彩

  •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