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天津是全国闻名的 " 曲艺之乡 ",如何守正创新,创作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呢?文化中国行,我们来看,天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更多院团创作,活跃演艺文化氛围。
最近,天津市曲艺团正在排练一部新剧《海河 · 故影》12 月中旬将跟观众见面。与以往的演出方式不同,这部曲艺剧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故事线,演员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穿插天津时调、京韵大鼓、单弦、相声等多种艺术形式,带给观众全新体验。走过 71 年的天津市曲艺团,一代代艺术家用贴近时代的创新,续写着天津的演艺文化。
天津,是一座 " 有戏 " 的城市。早期行内有句俗话 " 唱红中国,中国唱红 ",只有在天津站得住脚的角儿,才能走向全国。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家都把天津看做重要舞台。早在元末明初,天津民间就出现了戏曲表演的雏形,到清朝末年,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曲种相继传入天津,多种声腔曲调在这里相互借鉴又彼此竞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演艺文化。造就名家辈出的同时,天津也为李叔同、曹禺等话剧大家的出现,提供了浓郁的文化氛围。1907 年,由李叔同创作的中国第一部话剧剧本《黑奴吁天录》诞生,拉开了中国话剧史的帷幕,此后,天津也成为了 " 北方话剧的摇篮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不断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天津在全国首创 " 变补贴院团为补贴观众 " 的模式,2015 年发行文化惠民卡,至今已经累计补贴 115 万人次。同时,实施津派文艺精品创作计划,连续举办天津音乐节、天津戏剧节、天津相声节,突破传统剧场舞台界限,利用名人故居、洋楼会馆等建筑资源,推出各种沉浸式演出,做大做强京剧、相声等品牌,活跃演艺文化氛围,扩大演艺文化的影响力。(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责编: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