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向海图强

耕海牧渔,“海上粮仓”新蓝本 | 大省挑大梁·向海图强

来源:新黄河2024-10-24

新黄河记者:刘瑾阳  


“耕海1号”“国信1号”……山东3500多公里的绵长海岸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诞生了许多“1号”山东造。作为海洋大省,山东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

耕海牧渔,向海图强,经略海洋对山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

从“耕海1号”到“国信1号”,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理念的革新,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关于海洋、科技、生态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在这里,每一滴海水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每一片海域都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山东,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智慧,奋力书写着经略海洋的大文章。

生态牧歌,驶向深蓝

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上,山东正以创新之笔描绘着波澜壮阔的蓝色画卷。

从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海域俯瞰,“耕海1号”如同一颗璀璨的“项链”,镶嵌在蔚蓝的大海上,闪耀着创新与活力的光芒。

“项链”的一头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渔场,另一头是五角星型的综合体平台,它们组成了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现代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首次集养殖、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耕海1号”打造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发展模式,提升了海洋渔业产品附加值。

在这里,科技与生态完美融合,先进的智能化养殖系统,实时监测着海洋环境,为鱼儿们营造出舒适的生长家园。而环绕平台的人工鱼礁,又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守护着海洋生态的平衡。游客们可以登上平台,尽情欣赏碧海蓝天的美景,感受海洋的魅力与奥秘。

“国信1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首创“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更是开启了大黄鱼深海养殖的新纪元。

“整个甲板下面部署了15个养殖仓,每个养殖仓有6000方的养殖水体。在船舱上还有加工间、饲料间、停机坪等。”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管部主管王建全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信1号”船长249.9米,型宽45米,载重量10万吨,排水量13万吨,养殖水体9万立方,可养殖大黄鱼、三文鱼、石斑鱼等,年产高品质鱼3700吨。

它像一座移动的海洋牧场,在深蓝的大海中破浪前行。船上配备的先进养殖设备,精准控制着养殖环境,让大黄鱼茁壮成长。“国信1号”养殖工船示范引领并推动我国海水养殖由近海推向深远海,由固定装置转型移动设备,由传统渔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养殖,从而实现保护近岸生态环境,拓展深远海蓝色发展空间,打造“蓝色粮仓”。

科技潮涌,智领深蓝

“耕海1号”犹如一座海上的“梦幻”城堡,静静地矗立在波涛之上;“国信1号”如同一位勇敢的航海家,驶向深蓝的海洋。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山东走在前面。

在养殖方面,“耕海1号”先进的智能化系统如同一位无声的守护者,精准地调控着海洋环境,为各类海洋生物打造出一个舒适的家园。“耕海1号”开发的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全过程管控鱼类生长情况。自动化饵料投喂设备可以精准控制饵料使用数量,使用声呐、激光对鱼群密度进行监测分析。平台搭建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对周边海域水文、气象、海况、生物等数据开展持续性观测记录,进行科学统计分析,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

“目前,渔场每年可增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养殖品种主要为斑石鲷、许氏平鲉、绿鳍马面鲀、红鳍东方鲀、大泷六线鱼、黄条鰤等名贵海水鱼类。”山东海洋集团烟台耕海运营公司总经理靳海峰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耕海1号”已经利用自然海水环境,投放了3.7万空方的人工鱼礁,打造深海的“绿水青山”。

技术创新开启智慧之门,“国信1号”如同一座移动的海洋科技实验室,养殖生产过程是由一套养殖集控系统远程控制8套子系统,实现了全养殖流程的自动化管理。

“196个摄像头,2108个传感器,并部署了鱼苗入仓,自动投喂等8套自动化的养殖系统,综合运用了卫星通信、5g北斗图像分析、大数据分析,还有数字孪生等多种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进行数据传输,实时监控和分析,以及养殖人员的协同作业,实现了工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养殖。”王建全介绍,“国信1号”创新突破“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六大关键技术,具备“游弋避灾、防控污染、模拟洄游、智能作业、集约高效、产品优质”等多项优势,可移动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隔离重金属和部分病源污染,在离岸50-100海里的深远海,仿真鱼类野生生长环境开展养殖作业,较传统网箱养殖密度提高4-6倍,养殖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养成品达到了国际水产养殖的最高认证标准。

起鱼的那一刻,肥美的大黄鱼跃出水面,仿佛在诉说着山东海洋产业创新的辉煌故事。

海洋新篇,铸梦深蓝

科技创新,为海洋养殖注入新动力。产业融合,为海洋养殖拓展新空间。山东积极推动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讲述着新时代的“蓝色故事”,展现出海洋产业的无限魅力。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宋贤成介绍,“耕海1号”最大的特点就是第一产业跟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渔业从苗种、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文旅、康养等全产业链的标志性工程。

“耕海1号”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生态理念,成了海洋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山东海洋集团烟台耕海运营公司总经理靳海峰表示,“耕海1号”养殖区域将有计划地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养殖,可以让游客通过游玩的方式,体验渔牧生活、采摘海上粮仓、享受渔牧收获的喜悦。

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加工,养殖工船就像流动的“海洋牧场”。时间回到2022年9月1日,大黄鱼起鱼的那一刻,见证了“国信1号”的辉煌成就,首舱青岛深海野游大黄鱼起捕至今,“船载舱养”模式获得成功。

一尾尾肥美的大黄鱼从深海中捕捞上来,它们不仅是海洋的馈赠,更是山东海洋科技创新的结晶。国信养殖工船作为“航母级”的深海养殖工船,其单船吨位、养殖规模、养殖水体量均创造了行业,填补了行业空白,为我国实施“深蓝渔业”战略提供重大装备支撑与产业示范,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

截至目前,“国信1号”累计航程1.4万余海里,完成800余万尾自繁岱衢族大黄鱼鱼苗入舱作业,产成高品质大黄鱼近2900吨。

“耕海1号”与“国信1号”,是从近岸走向深远海的一大步,是山东经略海洋大文章中的精彩篇章。山东海洋产业的创新,不仅展现了科技的力量,更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山东未来可期。

剪辑:迟广智  编辑:卢婷  校对:冬平  

责编:张修建

上一篇:大省挑大梁 向海图强 | 深耕“蓝色粮仓” 绘就齐鲁篇章

下一篇:大省挑大梁·向海图强丨向海而兴,山东共绘海洋新蓝图

  •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