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陈俞印 东营报道
“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每一项生态修复工程,都是为了营造适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栖生物、不同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10月21日,海报新闻记者随“绿色先行”山东媒体行活动采访团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以及河海交汇形成的自然景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果。
行走在湿地间,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修复的是植被,营造的是生态环境。每一项生态修复工程,都是为了营造适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栖生物、不同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每一项工程都是和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密切相关的。以治理互花米草为例,根据监测评估结果显示:在互花米草治理区植被清除比例达99%以上,底栖生物种类增加了27%,平均密度增长80%,平均生物量增长50%。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今年春季,在项目区发现丹顶鹤137只,黑嘴鸥等鸥类8000余只,鸻鹬类约2万只。鸟儿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今年7月,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该栖息地拥有河口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湿地和稻田湿地等多种类型湿地,是雁鸭等食草型鸟类重要的越冬地。
10月20日—23日,“绿色先行”山东媒体行活动在沿黄部分市开展。未来几天,海报新闻记者将随活动走进济南、东营、滨州等市,持续带来黄河生态保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最新报道。
责编: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