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内

202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

2022-03-01

3月1日,大众日报刊发《202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如下:

202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更大力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实举措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省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有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830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29.0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3187.2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79.7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4∶39.1∶53.5调整为7.3∶39.9∶52.8。

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比上年增长1.3%,完成年度目标的112.9%。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5.1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4%,比上年降低0.16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温和可控。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0%;食品价格与上年持平,非食品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4.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0.3%,购进价格上涨9.5%。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常住人口10169.99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18.42%,15-64岁人口占65.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9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94%,比上年末提高0.89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75.04万人,出生率7.38‰;死亡人口74.83万人,死亡率7.36‰;人口自然增长率0.02‰。

“六稳”“六保”落地见效。坚持精准高效调控经济运行,统筹推进实时监测报告、定期分析研判、政策集成供给、“四进”督导落实等系列工作举措,有效稳定市场预期,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超过700亿元。能源供给充足,原煤产量9312.0万吨;供应天然气231.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6%;净接纳省外电量1187.4亿千瓦时,增长2.5%。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行业增长面拓宽,规模以上工业34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2.9%,比上年扩大9.7个百分点。基层运转保障有力,全年分配落实常态化直达资金1630亿元,支持实施2.2万个项目,超过1亿人次和5万户企业受益。

二、重点战略

动能转换加速突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焦化产能180万吨,整合转移地炼产能780万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投资项目1.2万个。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万华百万吨乙烯项目达产。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1.7%,“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1.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比上年增长38.2%,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6.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1%、32.2%和17.5%。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3.1%、34.6%、65.2%和38.7%。软件业务收入7970.4亿元,增长29.3%。

乡村振兴有序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新识别认定监测帮扶对象1.56万人,累计纳入5.17万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农业产业强镇78个。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0.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5万户,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33家。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排查农房2345.9万户,动态开展危房改造1.7万户,新增清洁取暖208.4万户,完成改厕4.3万户。

海洋强省建设扎实有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1个,日产能达45.1万吨;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处,累计达到59处,占全国的39.3%。沿海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446万标准箱,比上年分别增长5.5%和8.0%;集装箱航线、外贸航线总量分别达到313条和221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均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海洋科技创新加速起势,累计建成全省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24家,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中心156家。省部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挂牌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落户青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处置各类生态自然灾害,打捞清理浒苔181.4万吨,治理互花米草面积7600公顷。

“两新一重”建设加力提速。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并开通5G基站10.1万个,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5万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开展,紧扣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谋划布局637个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高质量推进国家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重大工程加速竣工,建成通车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段、菏泽至兰考段(山东段)2条高铁,改扩建京台高速德州至齐河(鲁冀界)段等4条高速公路,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319公里和7477公里。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液体化工码头等6个泊位竣工验收,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累计达到358个。

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形成。聚焦制度创新和特色产业发展,自贸实验区对标CPTPP,加快建设联动创新区,形成189项制度创新成果,3个片区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明显。举办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等活动,签约重点外资项目311个,投资总额351.2亿美元。认定5家省级跨境电商平台、10家产业园、20家公共海外仓,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双过千亿元”。

绿色发展蹄疾步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849.2万千瓦,占电力装机容量的33.7%,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9μg/m3,比上年改善15.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8,比上年改善10.1%;优良天数平均比例71.1%,比上年改善2.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平均3.6天,比上年改善六成。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按153个计算)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5.2%,比上年改善13.1个百分点,提升比例全国最高;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92.3%,比上年改善0.8个百分点。省控以上48条入海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四类。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加快“一群两心三圈”建设,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稳步推进,三大经济圈分别实现生产总值31074.6亿元、35534.7亿元和164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7.8%、8.3%和8.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0%、43.2%和20.8%。济南、青岛合计实现生产总值25568.7亿元,增长7.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5%。

三、改革与创新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三年整体任务完成占比超90%,省属企业通过混改引入社会资本289亿元,省属控股上市公司45家,资产证券化率超60%。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全省流转承包地面积超过4400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6%;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提升,8.6万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同步换届,累计发放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超过9亿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大幅减轻群众就医用药负担。山东省第二批(鲁晋联盟)药品省级集采和第二批(鲁晋冀豫)医用耗材省级集采分别平均降价45.8%和70.8%,已累计为全省节约医药费134.7亿元。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区域全覆盖。扎实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出台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刚性预算、绩效预算、透明预算、可持续预算“六个预算”改革。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改革,营商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大力推进“双全双百”工程,创新推出70项“一链办理”主题集成服务,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限较之前均压减70%以上。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0%以上,2767个事项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秒批秒办”。开展电子证照应用专项行动,超过300类电子证照实现“亮证即用”。迭代升级“爱山东”APP,接入服务事项超过2万项,注册用户突破7000万。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28.0万户,比上年增长12.0%。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2.1%。新登记市场主体235.6万户,增长6.4%。

质量强省建设成效明显。年末有效注册商标205.7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7.8%。其中,驰名商标804件,地理标志商标850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9610件,增长3.8%。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1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产品17个。年末累计批准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51个。44个品牌入围202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评选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90家、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0家。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建设,累计发布现行有效地方标准3432项,建设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577个和1460个。

创新动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发明专利授权36345件,比上年增长35.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244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0776件,增长21.1%,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14.85件,增加2.45件。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建设6家山东省实验室,省级“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31家;院士工作站数量达到444家。企业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万家,居全国第3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齐鲁首席技师1806人、高技能人才340万人、获得“山东惠才卡”人选7243人。

四、农业

农业发展稳中有增。农林牧渔业产值1146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1100.1亿斤,增加10.8亿斤,连续8年过千亿斤。

林牧渔业平稳发展。林地及非林地林木覆盖资源合计400.2万公顷,森林资源合计330.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9%。猪牛羊禽肉产量815.1万吨,比上年增长12.9%;禽蛋产量(不含小品种)455.4万吨,下降5.3%;牛奶产量288.3万吨,增长19.4%。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820.7万吨,增长3.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06.6万吨,增长4.0%;淡水产品产量114.1万吨,增长3.3%。年末专业远洋渔船563艘。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稳固。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整治渠系1.3万公里,配套完善建筑物1.6万座、计量设施2.6万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90万亩。高标准创建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4个。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培树67个骨干基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加速提质。全部工业增加值27243.6亿元,比上年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18.0%,利润总额增长20.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省重点调度的120种重点产品中,78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增长面为65.0%,比上年扩大12.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7个百分点。

建筑业实力增强。建筑业总产值16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9297家,比上年增加1216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52家,增加70家。

六、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支撑有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387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5%。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达到1.2万亿元,增长23.7%,营业利润增长7.0%。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表现亮眼,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8.0%、24.4%、26.9%和37.2%。

旅游复苏提振强劲。接待游客7.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27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37.5%。国家A级景区1193家,其中,5A级景区13家。星级饭店492家,旅行社2729家。文旅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成功举办第二届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第五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和“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等活动。文旅促进消费取得新成效,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5亿元,新增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6个、第二批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试点市3个,国家级文旅消费试点市达到7个。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60个、景区化村庄285个。

邮政电信持续向好。电信业务总量1002.0亿元,比上年增长30.1%;邮政业务总量642.8亿元,增长30.3%。快递业务量56.0亿件,增长34.8%。全省电话用户总数为12356.0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1248.5万户。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863.7万户,增长12.1%,其中100M以上用户占比达到97.3%。移动互联网用户9368.0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97.5部/百户。移动基站总数达60.9万个。

交通运输稳步回升。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2.8亿人,比上年下降5.8%;货运量33.3亿吨,增长8.0%。铁路、公路、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705.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6%;完成货物周转量12002.1亿吨公里,增长16.1%。

七、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0%。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9∶32.4∶65.7。重点投资领域中,民间投资增长8.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5.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3.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6%,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9819.7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住宅投资7694.5亿元,增长5.5%。开发规模稳步提升,商品房施工面积突破8亿平方米,达82771.7万平方米,增长3.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0712.6万平方米,增长3.1%。商品房销售面积14272.8万平方米,增长7.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632.0万平方米,增长6.1%。商品房销售额12155.6亿元,增长9.9%。其中,住宅销售额11044.1亿元,增长9.2%。

八、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复苏提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餐饮收入3828.2亿元,增长22.4%;商品零售29886.3亿元,增长14.4%。城镇零售额28081.0亿元,增长15.3%;乡村零售额5633.5亿元,增长15.2%。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传统消费品提档升级加速,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类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61.5%、54.3%和69.7%。智能消费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电、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增长21.1%、26.0%和64.6%。

线上消费高位运行。实现网上零售额54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763.3亿元,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九、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货物进出口总值29304.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出口17582.7亿元,增长34.8%;进口11721.4亿元,增长29.0%。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7585.6亿元,增长35.8%,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3.1%。民营企业进出口20875.0亿元,增长35.6%,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1.2%。

利用外资量稳质升。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64家。实际使用外资21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5.4亿美元,增长72.9%;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30.3亿美元,增长4.7%。

对外投资总体平稳。实际对外投资69.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4%。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3.1亿美元,下降1.2%。新签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14个,合同额107.3亿美元。

“一带一路”融入共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9376.0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出口5418.4亿元,增长39.7%;进口3957.6亿元,增长42.2%。实际对外投资17.9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8.8亿美元,增长5.6%。

十、财政金融

财政运行保障稳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84.5亿元,迈上7000亿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税收收入5476.0亿元,增长15.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09.1亿元,同口径增长9.5%。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9%,教育、科技、社保、卫生、住房保障等支出增长较快。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0831.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0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比年初增加12132.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1035.4亿元,增长13.4%,比年初增加13154.8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2361.1亿元,增长9.4%,增加3081.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751.4亿元,增长15.5%,增加2681.6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069.8亿元,增长35.4%,增加2893.3亿元。绿色贷款余额7979.2亿元,增长48.7%,增加2600.6亿元。

资本市场主体扩容。年末上市公司371家,全年新增37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分别达到5447家和2016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836家,比上年增加129家,管理基金规模3255.75亿元,比上年增加674.03亿元。

保险业稳定向好。原保险保费收入(不含正在风险处置机构)28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86.7亿元,增长2.3%;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029.8亿元,增长3.5%。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额293.4万亿元,增长36.4%。赔付支出977.9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2.7亿元,增长27.7%,为1479.2万户(次)农户提供1371.6亿元的风险保障。

十一、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05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66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增长10.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821元,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314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299元,增长12.9%。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3平方米。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城市建设(不含轨道交通)完成投资1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6.5%。新增城市综合管廊43.9公里,设区市新增海绵城市面积109.1平方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468万平方米。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2万吨/日,新建改造雨水管网1350公里、污水管网1593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网1042公里,整治黑臭水体工程104条。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100吨/日,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90%,所有县(市、区)全部启动垃圾分类。新建城市绿道779公里,新增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40个、口袋公园975处。新公布历史文化街区25处、历史建筑900处。

社会保障扎实稳固。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226.7万人、2435.6万人、1542.7万人、1921.9万人和1607.5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614.1万人和7296.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3127.2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最低标准分别由550元、280元提高至580元、320元。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及开通应用定点医药机构分别为6056.9万人和6.2万家。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联网即时结算医院4164家。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为1890元、1710元和1530元,1至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平均增长4.9%。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9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814元,比上年提高8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4.9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634元,比上年提高74元。养老机构2380处,养老机构床位40.3万张;护理型床位23.8万张,建有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252处、农村幸福院11260处。

住房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开工改造棚户区13.0万套,基本建成43.6万套,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5.6万户。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7.5万套,筹集公租房161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6万户。住房公积金缴存1590.8亿元,发放贷款920.2亿元。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26.4%和30.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131,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6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03,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42。

十二、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完成配套幼儿园整治2121所,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71所、中小学277所,分别新增学位15.1万个和34.0万个。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保持动态清零。全省新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1.1万套,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新补充中小学教师3.7万人、公办幼儿园教师1.1万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专任教师分别为46.8万人、31.6万人和15.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5.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3.1万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新设立1所高职院校。新增博士高校2所、硕士高校1所,新增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60枚、奖牌100枚,金牌数和奖牌数全国“双第一”。进一步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4个、项目29个,总量分别达到21个、206个,机构加项目总量居全国第2位。获批全国首批海外“中文工坊”3所,数量居全国第一。

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兴盛。承办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举办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开展“8个100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文化主题月”等系列活动,6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年末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51%和99.65%。城市、县城和乡镇影院672家,票房25.0亿元。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03个,艺术表演场馆87个,博物馆639个,公共图书馆154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58个,其中133个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馆,数量居全国第一。美术馆58个,文化站1821个。出版各类图书21093种,报纸82种,期刊265种。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分别为16个和171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186项和1073项。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226处和1711处。

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6万所。其中,医院2660所,比上年末增加2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2万所,增加0.1万所。58家疾控中心进行改扩建,超过半数的地市建成一所达到三级传染病医院标准的医疗机构,设立9个省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区域中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74元提高至79元。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2万个,签约居民4686.2万人。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山东运动员东京奥运会勇夺7枚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第十四届全运会勇夺58枚金牌、160枚奖牌,实现“四连冠”。县级“三个一”、乡镇“两个一”健身工程覆盖率分别提升至84.3%和82.4%,115所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举办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参与人数超过450万人次。在8个市试点举办800多场社区运动会,第二届云走齐鲁线上健步走比赛41万人参与。新创建7个国家级、27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10个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新增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线路4处、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22条。

灾害防御水平提升。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123次,人工作业增加降水9.02亿立方米,减少雹灾损失4.37亿元。妥善应对M2.3级以上地震26次。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十强”产业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一是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二是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三是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5.2021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与之前数据不可比。

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7.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8.林业数据来源于2019年度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与“国土三调”成果融合。

上一篇:新修订的《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3月1日起施行

下一篇:全省现代水网暨2022年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推进视频会议召开

  •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