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内

新华全媒+丨缴纳公粮1万石,劳动英雄们在南泥湾创造了奇迹

2021-04-19

原标题:大数据告诉你,延安当年有多红丨缴纳公粮1万石,劳动英雄们在南泥湾创造了奇迹

新华社西安4月18日电 飞机转乘高铁,再换乘汽车,跨越2000余公里。

尽管舟车劳顿,来自新疆的77岁老人郭淑英和她80岁的老伴赵振,仍执意要到延安南泥湾看看。

“以前只听过南泥湾的故事,如今终于站在了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上!”走进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看着眼前一幅幅老照片,老两口发自内心地感慨:“当年,王震带领三五九旅的战士们,从南泥湾到我们石河子安营扎寨、屯垦种田,我们那里至今矗立着他的雕塑。”

从革命圣地到天山脚下,王震率领的部队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发扬。

这种精神来之不易。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自然灾害侵袭,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遇到极大困难。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

当然,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更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为此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场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迅速展开。

1941年春,北风依然凛冽,但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士气高昂,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挺进了南泥湾。

“南泥湾啊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这般景象并没有难住战士们:没有房子住,他们就用树枝搭草棚、挖窑洞;没有鞋穿,就自己动手编织草鞋;没有劳动工具,就到处找废铁自己造……

1942年,开发南泥湾的战士们用柳条编筐,克服物资缺乏带来的种种困难。(新华社资料照片)

从黎明到黑夜,从河沟到荒山,英勇的战士们携手奏响了一曲生产自救的凯歌。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讲解员李茜说,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劳动英雄,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一天可以开荒四亩二分三的地。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里,一组数字记录了当年三五九旅创造的农业生产奇迹:1941年,开荒种植1.12万亩,产粮1200石,蔬菜完全自给。到1943年,开荒达到10万多亩,产粮12000石,做到了粮食和经费全部自给。

到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000石,达到了“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

历史,并不只尘封在展馆里。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说,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南泥湾军民克服困难,用勤劳的双手,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由此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行走在南泥湾,眼前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脚下是拓宽平整的柏油路,耳边是南泥湾人红火日子里的欢笑声。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仍在续写。

“这些年,我们开发红色旅游、农业观光,还建有359创业基地,南泥湾的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南泥湾管委会主任李鉴君说。

文字记者:张斌 陈晨

视频记者:吴鸿波 李华

海报制作:张博文

上一篇:枣庄市峄城区援疆教师刘洋被评为山东援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下一篇:互联网生活如何更安全更幸福?总书记为我们都想到了

  •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