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内

辉煌“十三五”|山东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前列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2020-12-25

山东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前列

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有望突破1.4万家,是2015年的3.5倍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12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发布山东“十三五”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32.51%,增长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44.46%,增长11.95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前列。省科技厅厅长唐波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山东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济麦44”创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在智慧交通、燃料电池、碳纤维、重大新药创制等20多个领域,我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上均走在国内前列。

省财政厅副厅长姜龙表示,我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重点,稳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设立规模不低于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集中投向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原始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引导及产业化和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等四大重点创新领域。

科技强企方阵初具规模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唐波介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有望突破1.4万家,是2015年的3.5倍。

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2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19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2家,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二位,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孵企业超过2.5万家,为培育高企提供源头力量。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库,进行“一对一”专业化服务辅导,支持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今年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203家,较2019年增加8685家。

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在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统筹推进科技攻关“揭榜制”和首席专家“组阁制”改革,加快推行项目经费“包干制”,面向全球加速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深度融合,推动全省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9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8人,224位专家(其中院士50人)组建了山东省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深入实施引进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完善即来即报机制,累计引进国际顶尖创新创业人才7人。

目前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已突破5.05亿元,为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介绍,明年起对不超过35岁、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位高校、自然指数前100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来鲁创新创业的,将直接给予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支持。

释放事业单位创新人才活力,破除编制、岗位限制,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流程;出台关于创新人才薪酬激励的若干措施,探索实施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周春艳表示:“目前已有288名省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享受绩效工资倾斜,其中55人拿到协议工资或年薪。通过绩效分配激励,极大地提升了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动力。”

出台25条科技改革措施,条条是“干货”

我省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唐波表示,与以往改革措施相比,本次出台的《若干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改革举措更加系统、深入。25条改革举措,涉及40个政策创新点,条条是“干货”,更加突出改革性、针对性、普惠性。

其次,改革举措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比如在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方面,提出经省委批准开展科研院所正职领导持股改革试点,对其所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作为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或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探索股权激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可在转化净收入单位留成部分中提取不低于15%的经费用于人员奖励和机构能力建设。

第三,改革举措更加注重综合施策、协同联动。改革任务的落实涉及21家省直相关部门单位、全省16市以及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从政策制定、执行、落实全过程统筹设计,强化政策衔接配套,部门联动,努力形成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强大合力。

上一篇:一图读懂高新区“十三五”成就与“十四五”发展方向

下一篇:枣庄发布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 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