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希望田野绘就最美画卷—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综述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2020-12-15

国家森林乡村、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山亭区冯卯镇温庄村金山田园风光。 (刘德坦 摄)

“十三五”期间,我市上下坚持锐意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被评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承担三项国家试验示范任务的地级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特别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六力齐发”,走出了一条绿色引领、改革开路、高效生态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谱写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枣庄篇章。

建立机制增保障

高位推动聚合力

乡村要振兴,机制是保障。2018年,我市构建了“1+1+5+N”的乡村振兴政策规划体系,“1+5”的考核体系,1个监测标准体系,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初步建立。2019年,成立了书记任主任,市长、副书记、副市长任副主任的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成立了市级领导牵头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工作专班,先后召开市委农委全体成员会议3次。2020年,召开了高规格的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议4次。各区(市)均成立了书记任主任的党委农委,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同、全市一盘棋的领导和工作体系。

滕州市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一张图”,把969个村纳入乡村发展总规划,打造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美丽宜居乡村。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通户道路等21项指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全面细化责任,全域统筹推进。2019年度,该市位列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一等县,省委领导对滕州乡村振兴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评价。

厚植地域新优势

产业引领强动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我市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率达到91.8%。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85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4.5万亩。2019年,我市粮食总产量176.74万吨,比“十二五”末增长2.98%。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行“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创建了涛沟河、环岩马湖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1个,农业产业园9个,产业强镇18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55家、家庭农场示范场215家、“三品一标”350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4个。

“滕州马铃薯”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达到158.52亿元,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山亭古枣林被列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市中区富源合作社被列为全国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创建活动,创建样板村97个,覆盖所有镇(街)。薛城区围绕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把产业振兴作为融合发展“重头戏”,明确了“扩”现代农业规模、“上”设施农业档次、“提”农产品内在品质、“培”乡村产业发展龙头、“树”农牧生态循环样板、“引”现代高效农业项目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推动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承担国家农村改革试验任务6项,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枣庄经验。

实施培育提素质

人才创新添活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我市实施了乡土人才培育示范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枣庄职业学院被认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市农业农村部门与青岛农业大学、枣庄职业学院创新成立了全省首家校地共建的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十三五”期间,我市59人获“枣庄市乡村之星”称号,34人获“齐鲁乡村之星”称号;柔性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34人。今年培训新型经营主体1619人,现代青年农场主130人,农业经理人30人,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3.5万人。

峄城区创新实施“乡村公共资源共享领航英才”计划,激发了各类乡村人才的创业创新热情。山亭区徐庄镇藤花峪村依托“第一书记”,以乡情联络本村青年,成立创业联合会,实现了青年人才“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推动了青年人才从“离家雁”到“自家人”的华丽转变。全市涌现了山亭区水泉镇棠棣峪村等一大批农产品电商村,枣庄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飞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弘扬文明树新风

文化提升软实力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灵魂。我市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乡村文化振兴全过程。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传承挖掘具有鲁南特色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设“孔子学堂”“农家书屋”共建示范点。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乡土味道,留下文化根脉。

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送戏演出2138场,覆盖率达到91%。“十三五”期间,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25个,实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文明实践中心7个、文明实践所52个、文明实践站1752个,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提升。山亭区徐庄镇葫芦套村、峄城区古邵镇程庄等一大批传统文化村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

优化人居美环境

生态支撑持续力

乡村要振兴,生态是支撑。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创,“十三五”以来,全市建成美丽乡村498个,正在创建816个,建设了不同风貌、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3个。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累计改厕40.9万户,基本完成涉农街道农村改厕,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庄1119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滕州市污水处理“五种模式”被列为全国典型。全市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43631户,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良好生态环境成了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滕州市土地治理工作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作被省委分管领导批示,山亭区环岩马湖美丽乡村片区视频被全国农村人居环境公众号推介。

夯实党建强带动

组织优化保障力

乡村要振兴,组织是根本。“十三五”以来,我市以“村村都有强书记”为目标,深化村党组织带头人优化提升“1+X”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0名村党组织书记。实施村集体经济“破五万”“进十万”计划。目前,全面消除187个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破十”村达到427个。全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707个,合作社为村集体增收最高达10万元。创新设立发展集体经济“增量奖”“保持奖”,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奖金近1200万元,真正让发展者受表彰、实干者得实惠。

市中区齐村镇李岭村的村民有收藏和加工销售奇石的传统,该村把抓党建促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成立村党支部领办的李岭奇石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吸纳村内的奇石加工和收藏农户加入,实现抱团发展,让小山村唱响“奇石歌”。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吸纳40户农户入社,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6万元以上,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成效。

时代呼唤担当,实干永无止境。“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全域振兴。深入开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科技展翅等九大行动,实施粮食稳产增产、“一优四特”高效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全域创建、乡村人才培育等十大工程,叫响乡村振兴的“枣字号”,奋力谱写好齐鲁样板枣庄篇章!(记者 姜爱民 通讯员 朱振华

上一篇:全面起势谋求新突破 追赶发展实现新跨越—访市委副书记、峄城区委书记于玉

下一篇:峄城区打造智慧农业项目助推乡村振兴

  •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