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区市新闻

枣庄市开展德育“三大行动”打造思政教育新生态

来源:枣庄市教育局2020-06-15

  “我感觉,只有激发出教师内心的使命感,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向着‘育人导师’的方向迈进。”“教师仅有学科的眼光显然不够,必须从学科知识的立场走向育人的立场,那样才可以避免目光短浅。”

  近日,在枣庄市举办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何当好学生的引路人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近年来,我市坚持“全程思政课、全员思政师、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思路,通过教师信仰锻造行动、中小学生初心培育行动、红色基因传承行动“三大行动”,向师生传播爱国爱党“正能量”,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一、教师信仰锻造,促使“单兵作战”转向“全员育人”

  枣庄市各中小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学习内容,每周至少组织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同时,注重发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认定、设立了一批教师实践教育基地,使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政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事情,与自身的关系不大。”市教育局副局长高玉龙说,通过教师信仰锻造行动,思政教育从以前的学科教师“单兵作战”转向“全员育人”,进而内化为教师们的自觉行动。由此,教师全员参与育人,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和贴心陪伴的目标得以实现。

  “过去上完课后,我很少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总觉得那是班主任的事情。”市中区西王庄乡郭里集中心小学数学教师杨向伟告诉记者,通过加强政治理论课学习,个人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如今,全市每位教师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思政课堂也更加丰富多彩。


二、学生初心培育,带动教学与育人“双管齐下”

  “在这节课上,授课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日前,在全市开展的青年教师德育课例展评活动中,峄城区阴平镇教委教研员李强以一堂数学课为例,讲解了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展评活动除关注课堂教学水平外,更加重视教师能否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及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初心培育。

  为此,各学科参赛教师对照立德树人目标,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确立了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枣庄市坚持把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法治观念等有机融合和细化到各学段、各学科课堂中,大力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全员赛课、全员评课,并明确校长是思政课的第一责任人,德育初见成效。

  “相比以前,很多课例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如今,每门课程都成为育人‘载体’,每堂课都指向育人‘目标’。”峄城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殷永丰高兴地说。通过参与课例展评,她发现,不仅文史类学科,就连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类学科,也在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无不渗透初心教育。


三、红色基因传承,推动从“千校一面”到“一校一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参观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后,我了解到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近日,枣庄三十九中开展了“继承先烈志,红色永传承”研学活动,七年级学生洪浩川如此感慨。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学生们聆听了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课。

  这是全市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打造“一校一品”思政的一个缩影。枣庄市依托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等红色教育资源,努力打造学生成长的高品位空间。

  “哪儿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思政课就在哪里开讲”,枣庄市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注重将思政教育与富有特色的节日活动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团组织建设、班级建设等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载体。同时,运用好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团队会、国旗下演讲、诗歌朗诵、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在中小学校营造“充盈”的红色文化氛围。由此,形成了从“千校一面”到“一校一品”的特色德育探索,推动品牌德育持续开展。如:山亭区中小学通过开展红色资源研学行动、举办百场故事会等引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台儿庄区结合台儿庄古城、运河湿地等自然景观,开展“爱家乡,游古城”等社会实践活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上一篇: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下一篇:山东优秀网络辟谣作品征集活动收到近百份作品

  •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