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内

融入“环渤海”山东快中求准 五市招引项目实现到位资金720.78亿

2019-06-04

全市1100余家企业与京津等地610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落户,年转化科技成果220余项;围绕建设京津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成“放心农场”67家,年销往京津冀地区蔬菜325万吨……我省加快深度融入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德州是其中一个缩影。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省政协推动山东加快融入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工作专题会议获悉,截至目前,济南、东营、德州、聊城、滨州五市招引项目共实现到位资金720.78亿元。其中,济南市共引进京津冀区域项目119个,到位资金184.73亿元,过亿元项目75个。东营市共引进京津冀地区企业签约、立项项目48个,计划投资总额712.45亿元,过亿元项目38个,实现到位资金27.85亿元。聊城市在京津冀地区组织综合性招商活动2次,现场签约项目23个,计划投资额859.2亿元;新开工京津冀地区投资的过亿元项目41个,计划投资额228亿元,完成项目到位资金162.5亿元。滨州市2017年以来京津冀地区企业签约、立项项目209个,计划投资总额2570亿元,过亿元项目137个,实现到位资金230亿元。

“山东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省份,深度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对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省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办副主任孙来斌说。

推动产业对接

2017年我省印发了《关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与其他六省(区、市)的合作机制基本形成,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等领域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主动承接一批高端项目转移,助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在推动产业对接方面,我省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机遇,积极引导参与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链条重构,不断提升产业、项目承接能力。目前,德州市承接的投资80亿元的有研科技集团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基地、80亿元的黑石新能源装备产业园、70亿元的保利医养健康产业园等相继开工建设;东营市承接的年产200万套铝合金空调管件和150万套铝合金机械零件项目已投产,投资2.2亿元的中船重工鑫旭能源装备有限公司项目已落户农高区。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我省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为重点,协同推进与环渤海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完善高效基础设施综合支撑体系。今年一季度,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18.8亿元,同比增长24.5%。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力支持跨渤海海峡通道工程推进开展,做好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通航工程研究,同时全力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建设,早日实现我省内河通江达海工程,为促进京津冀、雄安新区舒畅连通发展提质增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支持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和济南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目前,青岛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项目建议书已报工信部审批。济南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工信部批复,已经建设完成。

污染物协同控制方面,持续推进大气、流域、海域、土壤污染防治。督促7个传输通道城市实施秋冬季重点行业错峰生产,打好环渤海地区蓝天保卫战。据初步统计,去年秋冬季全省共有1851家企业纳入错峰生产范围,其中7个传输通道城市1604家,非传输通道城市(临沂、日照、泰安、威海、枣庄)247家。

加强精准高效对接

“目前看,我省加快融入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困难和问题。”孙来斌表示,缺乏顶层合作交流平台,各市之间横向协作不够,没有形成全省一盘棋的统一协调联动效应。

对接项目质量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初级产业项目多,高端产业链项目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列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单的部分产业,企业档次较低、规模较小,受环保、资源等政策趋紧影响,项目承接转移困难。京津冀地区大项目的转移落地,我省与河北相比,在协同共享的税收分成、同城互认等优惠政策方面差距较大。“应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建立多方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精准高效对接。”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建议。

下一步,我省将瞄准雄安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对接服务的重点产业目录,共同打造区域范围产业生态体系。加快推进雄商高铁(山东段)建设,积极争取京津冀城际铁路网延伸至德州。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城市建设。推进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协同发展高端制造业、服务业。推动成立行业组织。带领企业走出山东,主动对接,推动企业抱团发展,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便利,为各地产业协同发展搭建平台。

上一篇:国新办发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

下一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深化改革创新 激活“一池春水”

  •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