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加快“双十镇”建设 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

山东枣庄:石榴花开格外红

2021-07-06 10:18

近日,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在“建党百年特别报道”中对我市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能,进行专题报道。稿件一经刊发,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经济网等多家央媒转发,本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伫立船头、遥望周围,湖面微波荡漾、鸟飞鱼跃、芦苇成片,浓厚的湖村气息扑面而来,徜徉其中,宛若置身于一片祥和静逸之地。

枣庄,是一片拥有丰沃红色基因土地,在这里,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辟了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打通了贯穿华中——太行山——延安的秘密通道;在这里,铁道游击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而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正在掀起“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热潮。枣庄市委书记陈平表示,以迎接建党百年、建市60周年为契机,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从优良革命传统中汲取精神滋养、凝聚奋进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5月底,记者来到枣庄,倾听历史声音,追寻红色足迹,感受老区变化。

重温红色足迹

微山湖上,一叶“红船”缓缓驶离岸边,浪花拍打船身的声音,仿佛在“讲述”8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铁道游击队故事。

铁道游击队即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鲁南铁道大队”,抗战时期,铁道游击队以临城(注:现薛城区)为中心,挥戈于百里铁道线、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同时,开辟秘密交通线,护送大批干部和战略物资安全过境。

“作家刘知侠出生入死跟游击队员一起生活和战斗,根据洪振海、王志胜、杜季伟、刘金山等鲁南铁道队抗战英雄事迹,创作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枣庄市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孙中启介绍说。

走进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一幅名为《黄埠庄激战》的油画尤为引人注目。油画中,只见铁道游击队首任大队长洪振海带头跃出战壕,手握机枪,拼命向敌人扫射,而他的右手腕绑着一块红布。据洪振海的妻子李桂贞回忆说,这块红布是游击队唯一一面党旗,当年洪振海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组织便将这面珍贵的党旗交给他保管。

从此,洪振海用生命保护着这面党旗。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直到牺牲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已被批准入党。

张存坡、王广善、常尚连、孙成启、徐广才……铁道游击队英烈名录上,先烈的名字熠熠生辉。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2015年9月,洪振海当年的战友,年近百岁的老游击队队员张再新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希望年轻一代了解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历史,珍惜幸福生活,传承好铁道游击队精神,建设好美丽家园。”张再新语重心长地说。

依托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故事,结合微山湖绿色生态资源,滕州打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史料详实的红色教育基地,为党员干部开展党性党史教育、中小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教育提供了生动教学现场。

徒步穿行崎岖的山间小路,游客一路走一路学,既重温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又体验了田园风光,从旅行中汲取革命先烈为国为民、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将激发出来的坚定信念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动力。

威海市高新区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孔令璋,跟随父母来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他说,“我从小就爱听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现在实地感受到了当年游击队艰苦奋战的顽强精神,让我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怕困难、努力向上!”

产业兴旺

巍巍抱犊崮,铁血铸英魂。八路军一一五师抗战纪念园庄严肃穆,苍松翠柏。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里曾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所在地,也是铁道游击队的“大后方”。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过。“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连接大块山区,向南向东南发展大块平原”的战略思想,就是罗荣桓在此确立的。

而今,这里已成为一处以红色革命历史教育培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的教育性纪念园。除此之外,纪念园还将抗战红色文化、鲁南民俗文化、特色教育设施有机融入鲁南自然山水之中。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枣庄坚持走“以红色旅游带动产业转型、以产业优化促进旅游发展”的路子,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如今,荒废多年的老宅子,变身为美丽小院,让山亭区冯卯镇李庄村的村民们摘掉了“贫困帽”,过上了好日子。

李庄村,曾是一个典型的“软、弱、涣、散”村。全村230户、812人,400人常年外出打工。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以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闲置房屋较多,村子空心化严重。

2018年,李庄村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利用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政策资金实施“闲置小院复活”工程。在村民自愿前提下,通过征收、租赁、共享、股份四种方式,盘活了村民房屋使用权,把农民的闲置小院收储到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功能定位。

陈平指出,要保护好村庄的风貌和底色,高标准做好乡村整体规划,完善服务配套,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好、吃得香,让乡村游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漫步在李庄街巷,染布坊、石磨坊、李庄大席、农家乐、民宿等二十余个主题类型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一院一景、古香古色。游人如织、村美人勤,勾勒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

江苏南通游客柳思说:“我特别喜欢民宿和民俗,在这能找到童年的美好回忆,现在美丽乡村建得这么好,真的很感动,就好像找回了童心,找到了初心。”

“每逢周末,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都要提前预订,否则临时订不到。游客越来越多,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谈起李庄村的变化,冯卯镇党委书记田琨笑得合不拢嘴。

全域旅游串起“项链”

微山湖红荷湿地、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抱犊崮一一五师纪念园…… 如果从空中俯览这些红色地标,犹如颗颗红色“珍珠”,散落在4563平方公里土地上,如何串成一条全域旅游的“项链”?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课堂。与其他旅游业态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是融合历史与文化,汇聚精神与力量。

近年来,枣庄将文化和旅游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完善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体系,保护传承好红色文化,大力推进红色旅游项目建设。

为此,枣庄以铁道游击队活动区域为主线,通过深度挖掘、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擦亮品牌、走向全国,绘就一幅枣庄党史画卷,加快构建“立足枣庄、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一流党性教育基地”的发展格局。

除此之外,通过创新联合营销模式,枣庄按照“政府树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采取“政企联手、资源整合、上下联合、文旅融合”等形式,构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旅游联合营销格局,全力打造“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枣庄”文化旅游目的地。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春常介绍说,依托文化、旅游、教育、影视四大传播方式,枣庄设计研发了“九个一”课程,即:瞻仰一次革命烈士、穿一次红军服、重走一段交通线、学唱一首红色革命歌曲、品尝一顿忆苦思甜餐、上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看一场红色电影、看一场红色抗战实景剧、游览一次红色景点。让学员感动一阵子,铭记一辈子。

截至目前,枣庄已建立红色A级旅游景区景点10个、中国一百个红色旅游景区景点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个。2020年,枣庄市共接待游客155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2.5亿元,据测算今年已接待游客92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8亿元。旅游产业已成为枣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日子越过越甜

“沙路口战役,是我们文峰大队参战最惨烈的一次战役,28人参战,牺牲了27人,唯一一个幸存者,还是从血泊中醒了过来。”说到此处,峄城区阴平镇斜屋村红色讲解员陈玉玺声音沙哑、几度哽咽。

陈玉玺曾是该镇党校副校长,退休后便组织村里的老党员,在文峰大队抗战纪念馆担任义务宣讲员。虽已是耄耋之年,但陈玉玺讲解起来,依然字正腔圆、慷慨激昂。

把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旅游。2019年伊始,峄城区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成立了以老党员、抗战老兵、老革命家后代、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等为成员的“红色文化”宣讲团,创新宣讲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并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实施石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石榴资源“吃干榨净”。

每年初夏时节,盛开的石榴花,犹如朵朵“红灯笼”,挂满漫山遍野的石榴树上,让枣庄这座红色之城格外动人。沿着新铺设的榴花路,穿过一片又一片的石榴园,透过车窗,远远望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耸立在山腰上。山下不远处,便是旧貌换新颜的榴园镇贾泉村。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三四千元;如今,人均收入已达14000元。

“石榴不仅寓意红红火火、多子多福,而且浑身都是宝贝,果可榨汁,叶可制茶,树可造景……”谈起自己的“致富经”,村民孙文打开话匣。站在街边,他的背后,是一面由44位村民笑脸拼接而成的“心字形”笑脸墙。一张张笑脸,洋溢着贾泉村村民脱贫致富后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家门口就吃上“旅游饭”,斜屋村的村民们也乐得开怀。

采访中,记者见到村民褚夫利,正在家门口向游客售卖自家产的枣花蜂蜜。如今,旅游的兴旺带来了人气和财气。“村里搞旅游,带动我们老百姓致富,日子过得像枣花蜜一样甜。”

枣庄统筹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能,以此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老区“红色旅游+”的乡村产业富民之路。

村子富了,人心亮了,托起了乡亲们的幸福梦。

上一篇:浸润泥土的芬芳 ——记市派山亭区西集镇东河岔村第一书记孙敏

下一篇:重温峥嵘岁月!我市线路入选山东红色旅游亮点产品

  • 举报
关闭
同类美丽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