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讯

山东推出七种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2019-09-23 11:14
9月21日,大众日报七版介绍了七种山东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做法。这些做法既有过去山东创造的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再创新再提升,又有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新典型新经验,具有复制推广价值。


一、利用土地政策撬动乡村振兴的做法
主要是指利用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充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复垦整理的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的潜能,并将土地增值收益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既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如菏泽的曹县、单县,德州的平原、陵城,聊城的阳谷、茌平,滨州的阳信、邹平等。
二、龙头企业回乡投资、助推乡村振兴的做法
我省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龙头企业数量多、实力强,具有先发优势。如新希望六合集团在全省7个市打造的聚落式种养基地和特色小镇、泰安泰茶公司的“良心谷”、聊城凤祥集团建设的“春晓田园”、诸城得利斯集团建设的特色小镇等。
三、园区片区综合治理、整体开发加快乡村振兴的做法
主要是以行政区划、流域、片区等为单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设,统筹布局区域内农民生活社区和主导产业,解决制约生态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生活和生产条件,实现区域内生态面貌、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同步改善。如日照的“林水会战”、临沂的田园综合体、潍坊的30平方公里片区治理、青岛的连片建设美丽乡村等。
四、建设美丽乡村、拉动乡村振兴的做法
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重点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把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与乡风文明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如烟台莱阳的濯村、淄博博山的中郝峪村、济南长清的马套村、临沂兰陵的油压沟等。
五、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做法
通过产业发展、服务完善、环境打造、政策支持等多种措施,吸引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进而带动乡村产业升级、管理升级和效益增加,形成乡村产业强、人气旺、乡村再建的新局面。如聊城茌平的耿店村、威海荣成的东褚岛村、滨州沾化的堤圈村、青岛平度的沙北头村等。
六、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做法
乡村振兴,组织建设是保证,加强党支部和带头人建设是首要条件。哪个村有一个过硬支部和好的带头人,哪个村就产业兴、群众富、人心齐。如代村、三涧溪村、东营的东庞社区、淄博淄川的赵瓦村、临沂平邑的九间棚村、烟台栖霞的东院头村、潍坊昌乐的庵上湖村、菏泽单县的刘土城村、泰安肥城的前兴隆村等。
七、诸城市“三区”共建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
诸城市在不断深化产业化经营的同时,探索农村社区改革、农业园区建设的路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又提出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新内涵的思路。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是山东在全国“三农”工作这盘大棋中应有的担当。首批七种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推出,离不开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离不开各地的积极探索。
注重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山东出台《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方案》《山东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山东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山东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形成了1个实施意见、1个战略规划、5个工作方案和系列专项方案的“1+1+5+N”政策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坚持示范引路,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开展示范创建。
精准施策,突出各地特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严格功能区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振兴,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以多样化为美,保持乡村固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使乡村振兴各具特色,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不同类型的特色振兴之路,如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展“两业”催生“棚二代”、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的“诸城模式”等。
突出问题导向,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认真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措施破解制度创新不够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涉农资金整合,把分散在31个省直部门的涉农资金下放到县等措施破解资金制约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七改”工程,推进农村“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破解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措施、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20条措施等政策,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实施“千企助千村”振兴行动,启动免费“农科生”定向培养计划,试点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等措施破解人才资源短缺问题。
来源:大众日报·山东政事

上一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书记谈》系列 ──古邵镇党委书记 侯军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70年山东“三农”工作成就

  • 举报
关闭
同类美丽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