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南垣村的牡丹休闲园里,一株株含着花苞的油用牡丹迫不及待地等着绽放。
“得益于当地的独特气候,这里盛产油用牡丹。油用牡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用籽榨油。”西沟乡党委书记马学贵说,“两年前,我们和公司合作建设牡丹休闲园,发展乡村旅游业,努力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
南垣村是个贫困村,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50人。截至目前,牡丹休闲园项目已流转土地1150亩,带动村里105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在这儿就是种苗、锄草,不累,去年挣了2万多元。”白付学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牡丹休闲园工作了两年多,“今年估计能挣到3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不仅要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还要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助推生态农业发展。在牡丹休闲园项目负责人何志栋眼里,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底子”,“必须要打好”。
园艺专业毕业的何志栋深知乡村生态的脆弱和珍贵,在牡丹休闲园项目论证和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与记者交谈时,他不时躬身翻看土壤,观察土质和油用牡丹长势。走到一处油用牡丹园时,他略显神秘地指着油用牡丹旁的豌豆苗,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生态学问”。
原来,豌豆含有根瘤菌,具有固氮养地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所有的油用牡丹旁都并排种上了豌豆,不施化肥,成熟的豌豆还可供游客采摘。”何志栋笑着说,“拳头大小的豌豆,既改善了土壤,也能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成就了大效益。”
今年西沟乡政府把牡丹休闲园作为重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计划带动上千人就业。马学贵对记者说:“目前的工作难点是如何吸引村里年轻人到家门口就业。”
“一方面要发展综合旅游产业,提供更多适合年轻人的岗位,另一方面也想用文化留住年轻人。”马学贵说到这儿,有些振奋,“今年乡里正着手在邻村复兴村启动文化旅游项目,想把‘刀山会’这块本地文化‘招牌’打响。”
马学贵口中的“刀山会”是当地一项富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活动项目,出于有着“中国古老戏剧的活化石”的大型古代戏剧《目莲宝卷》。《目莲宝卷》的手抄本现收藏于麻地沟村。
为了复活这块文化“活化石”,今年西沟乡政府计划从海南、云南等地“要人”,请这些地方会“刀山会”的艺人到村里,辅导当地村民重拾民间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文化也是乡村旅游的‘底子’,文化‘底子’打不好,乡村旅游也只是‘半条腿走路’。”马学贵说。
近年来,有着44万人口的民和县乡村旅游业取得较快发展。去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共接待游客9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137.28万元,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半壁江山。(记者魏玉坤、陈与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