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创业故事

听说过“白领”“蓝领”,他选择的“绿领”是什么

来源:青春山东公众号2024-08-23

 

 

       《山东青年报》6月8日第8版 

袁权是一名副高级农艺师,现任枣庄市山亭区龙潭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场长。多年来,他深耕番茄种植领域,扎根乡土,开办家庭农场,带领返乡青年和种植户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铺就了一条勤劳致富路。


 大学毕业后,与许多年轻人一样,袁权怀揣着梦想,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在外打拼期间,他的事业干得有模有样,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在乡村。

 23岁那年,他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辞职回家当农民。带着赚来的“第一桶金”,他回到了小山村。


 2013年4月,枣庄市山亭区龙潭家庭农场正式挂牌成立。仅用两年时间,农场就建成了120多亩的蔬菜大棚,年产绿色蔬菜1100吨。初尝创业硕果的袁权,更加坚定了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信心。“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会种地还要懂管理经营,所以我发出了‘招贤令’,吸引有志青年一起创业。”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当农场日渐起色之时,一场自然灾害,几乎让他的全部心血都付诸东流。“2015年11月25日的一场大雪,压塌了一半多的大棚,直接亏损200多万元,当时我非常崩溃。”这个打击一度让他打了退堂鼓。


 那天,袁权和几个农场创始人一起傻傻站在坍塌的大棚边上,许久,谁也没说话。匆匆赶来的父亲,绕着大棚走了很久,坚定地说:“不要怕,大不了从头再来!”那个时候,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一名老员工找到他说:“俺们的工钱先别管,要紧的是把棚再建起来,俺们还跟着你干!”父亲的鼓励和员工的支持,是那个冬天最温暖的阳光,让袁权彻底打消了退缩的念头。随后,父母抵押了房子,办理了贷款,农场全员上阵,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重建。


 2016年,农场建成了3个生产基地,拥有200多个大棚,代管1000多亩土地。重回正轨的家庭农场发展迅速,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销售渠道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袁权开始去往全国各地寻求合作。“放眼全国,我们农场的规模相比其他地区的种植基地、菜市场差距较大。我们的产量甚至满足不了南方一个档口的销售,他们不愿与我们合作。”新的问题摆在眼前,迫使袁权不得不重新考虑农场的经营方向,最终确定把番茄种子研究和发展种苗产业、推广技术服务作为新的经营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场建立起了“院所指导+园区示范+基地种植+订单育苗”的全新经营模式,利用“合伙制”方式吸引人才,采取“保底收入+股权分红”的机制留住人才。同时,改良种植模式,通过应用生态循环模式生产的堆沤肥料、水肥一体化、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生态栽培技术,每亩减少农药投入100元、减少肥料投入500元。


 如今,龙潭农场吸引了13名大学生,培养高素质农民1000余名,建成各类蔬菜大棚150亩、高标准育苗3.5万平方米,培育番茄种苗2200万株,直接带动周边2.6万余亩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帮助12个村集体和152名农户走上致富路。


 梅花香自苦寒来,扎根乡土十余年,袁权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齐鲁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还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今年他获得了第26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在科研和管理方面,他完成推广番茄新品种8项、科技试验研究5项,参与制订地方团体标准1项,参与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1项,参与撰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案例1项,《龙潭家庭农场——打造别样农业创业梦》作为教学案例入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案例库。



    “现在干农业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是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双重加持。”回想起自己的创业路程,袁权感慨万分,“下步,我将吸引和带动更多年轻人来到乡村,和我一起当‘绿领’,干事创业,施展才华。”

责编:褚卫东





上一篇:科技金融走进万千科创企业枣庄行暨科技金融政策宣讲会举行

下一篇: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关于全省2024年度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 考试合格标准的公告

  • 举报
关闭
同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