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薛城区周营镇铁佛蔬菜生产基地,一个个蔬菜大棚依次排开,一眼望不到边。棚里,错时上市的各种瓜果蔬菜透着新鲜,村民们或忙着棚间管理,或忙着采摘装筐。
受益于蔬菜种植,2020年,这个拥有2000人、600户的农业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万元,铁佛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全村3000余亩土地已全部种植了大棚蔬菜,带动周营镇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总收入4亿余元,由此辐射带动周边峄城、微山、台儿庄地区形成了10万亩蔬菜的种植规模。
蔬菜种植,让铁佛村的村民实实在在富了起来。村民们说,这些大棚,见证了铁佛26年的蔬菜种植历史。张建峰,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领头人,他带领村民顺利实现了铁佛大棚蔬菜种植的二次“突围”。
“首战告捷”
让群众心“动”眼“红”的示范
时间回到1995年。那时,祖祖辈辈靠一年种小麦、玉米两轮作物生活的铁佛人,四季轮回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却依然没有摆脱贫困。
然而,随着一个人的上任,一切都悄然改变。他就是张建峰。1995年,张建峰出任铁佛村会计,主持铁佛村工作。
“我一定要让村民富起来!”这是张建峰任职之初许下的誓言。搞蔬菜种植,在当时是个新鲜的说法,当张建峰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时候,不仅村民们摇头,就连张建峰的媳妇都嘲笑他说如果干砸了会穷上加穷。然而,张建峰没有动摇。
说干就干,张建峰先后7次组织群众去寿光、徐州参观学习,让村民们开眼界、长见识;邀请省、市、区蔬菜种植专家培训指导,让村民们学技术;协调镇政府每个棚补助1块塑料薄膜,协调银行办理低息贷款,给村民物质、资金上的支持……
就在那一年,铁佛村首批300个竹竿弓棚建了起来,种植反季节蔬菜。但是,竹竿易脆裂,棚的抗风能力较弱,刚建好的第一批棚在深秋的一场大风中便吹坏了7个。张建峰和村民们抓紧巩固、补苗,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冬季,蔬菜一上市便成了市场的“宠儿”。村民张建臣种了2亩的大棚,当年收入就达到了1万余元。和张建臣一样,铁佛村种植蔬菜的村民都成了那个年代响当当的“万元户”。
首次“突围”
畅销“周赢”菜
伴随着铁佛村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销售一时成了制约村民扩大种植的难题。“销路窄,要花很大精力去卖菜,很愁人。”村民许太秀说起当时卖菜的情景,记忆犹新。
兴建批发市场,成立蔬菜协会。2000年,已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建峰经村委会研究通过后推出了新办法。村民们纷纷慷慨解囊,筹集了10万元的资金,于当年4月建成了1.5万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市场一经建成,就吸引了广东、安徽、上海等地的客商常年坐地收购,当时的日收购量达到20多万斤、成交额30多万元。
菜有了销路,村民的种菜积极性更是水涨船高。铁佛周边的峄城等地的村民,也纷纷前来学习种植技术,开始种植蔬菜。自此,以铁佛为中心的蔬菜种植中心逐渐形成。
然而,因为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不良商贩的压价,铁佛村一度出现了菜贱伤农的局面。困难面前,铁佛人没有退缩,他们再次改良品种、配方施肥,逐渐树立起了“周赢”牌系列蔬菜品牌,土豆、大白菜、大葱等无公害产品备受欢迎。其中,辣椒被认证为国家级绿色食品,2007年铁佛村被命名为省级“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让铁佛蔬菜种植形成了特定的模式。蔬菜种植大户华宏伟租的126亩大棚就在村前,早春收土豆,夏季收菜豆或者西瓜,秋冬收种秋延迟辣椒。除去租地和工人工资,一年下来,每亩的纯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
2007年,在铁佛村蔬菜种植基地,坚固的水泥弓棚已经取代了竹竿弓棚,数量达到2700个,全村调整瓜菜复种面积近8000亩,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铁佛村村民顺利实现了“周赢”牌蔬菜畅销的第一次“突围”。
再次“突围”
逃离“菜周期”
16元1公斤,这是2月16日铁佛蔬菜批发市场薄皮辣椒的收购价;0.4元1公斤,这是6月20日铁佛蔬菜批发市场薄皮辣椒的收购价。前后不过4个月,同样的辣椒,价格却经历了过山车般地起伏。
原来,去年以来,由于天气和市场供求原因,辣椒价格一路攀升,畅通的信息和物流让更多的菜农扩大了辣椒的种植规模,因而出现了供严重大于求的局面,辣椒价格也就随之跌入谷底。
如何逃出“菜周期”,这是个难题。难则思变!张建峰和村民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只有让蔬菜摆脱季节特别是低温的限制,实现四季全自由生长、错时上市,才能更好地应对因集中上市拉低价格的困扰。
建立钢结构冬暖式大棚!通过学习,张建峰和村民们又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顺利实现了蔬菜种植的第二次“突围”。
“全棚使用钢结构,轻盈又结实,避开了竹竿的轻脆,水泥块的笨重、遮光的缺点。”村民庞道忠说,“钢结构棚宽大,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过去人工10个人1天播种的土豆,现在3个人1小时就能干完。”
更难得的是,钢结构冬暖式棚实现了自动通风、自动卷帘,温度调节更加方便。保温被的使用,更是为寒冬里的蔬菜种植保暖加码。这样,蔬菜的种植日期、上市时间就可以更加自主选择,错时上市,价格也有了保障。
张建峰说起铁佛村目前建起的80亩冬暖式大棚,很有信心。“我们同时改善种植品种,引进‘名’‘优’‘稀’‘特’品种,发展订单式种植。比如这个‘龙椒’,就是从临沂引进的,单株产量可以达到8公斤左右,因为又辣又香,每株能卖到35元左右。目前,已与厂家签订了订购合同,照单种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民收入。”
富裕了的村民和村集体从2009年起,利用村中的空闲地,拆除部分老旧房屋,进行了空壳村改造,村民们已分别住进了32栋楼房(其中小康楼16栋)。不仅如此,400余户村民开起了小汽车,部分村民到城里买了房,新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记者 姜爱民 通讯员 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