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info@lnmedia.cn
2019年01月26日 12:07:10

“健康快乐”是每个人的愿望。美国医学会开年之际提出10项建议,希望人们新的一年里在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收获健康。《生命时报》记者根据国内情况,邀请多位专家进行了详细解读和指导。


1.了解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在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2型糖尿病。很多2型糖尿患者症状不明显,往往无法发现何时起病,都是在体检、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管病变、膀胱炎等急慢性并发症后,才到医院确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邹大进表示,了解自身患病风险,早期监控干预,有助避免糖尿病。


他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半年筛查一次血糖,正常人至少每年筛查一次血糖。高危因素一般包括:惯例体检中,空腹血糖介于5.7~6.1毫摩尔/升之间;有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生产史;年龄超过40岁,尤其是有久坐习惯的人;超重肥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精神病等。


2.增加运动。缺乏运动与癌症、心血管病、骨质疏松、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升高息息相关。我国近八成的成年人缺乏身体运动;儿童青少年由于久坐学习、使用电子设备,问题更为严峻,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提出了“321”运动建议:1.参与三类运动: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俯卧撑、举哑铃等力量练习;压腿等拉伸练习。2.两种强度搭配:中等强度运动表现为感觉心跳呼吸加快,身体微微出汗,具备一定耐力和力量的基础上,可选择大强度运动,表现为心跳呼吸明显加快,身体大量出汗,无法自如说话;3.每天运动1小时,每周积累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老年人可适当缩短运动时间,青少年可适当增加时间。


3.知晓并控制好血压。高血压是导致中风、冠心病、肾脏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50%~60%的高血压患者无头痛、眩晕、麻木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郭冀珍表示,发病率高,知晓率、控制率低是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


她建议:1.普通人每年应测量一次血压,每个家庭都要配备上臂式电子血压计;2.抓好血压“双高峰”监测:老年人重视早晨(7~9点)血压监测,若连续三天血压值超过140/90毫米汞柱,要及时就诊;中青年人重视下午(3~5点)血压监测,超过三天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上,应尽早就诊;3.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长期心理紧张、过量饮酒、患有其他代谢综合征者,每半年要测量一次血压,并积极控制高危因素。


4.减少精加工食品摄入量。食品加工环节越多,营养损失越多。加工食品往往添加额外的糖、盐、油及防腐剂、抗氧化剂等,给健康带来隐患。长期过量食用精加工食品容易导致心血管代谢紊乱、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还会增加癌症风险。美国医学会建议,多吃天然或加工程序较少的食物,如新鲜果蔬、肉类,全谷物食物等,少吃或不吃精加工食物。


5.感冒没必要吃抗生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程晟解释,感冒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对症治疗即可,抗生素基本没用。有一部分感冒患者可能出现细菌合并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不断加重,高烧超过3天。此时需就医,如确诊并发细菌感染,服抗生素才有效。


程晟表示,滥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令许多原本有效的药物逐渐失效。因此,建议大家切勿自行使用抗生素;如需使用,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不可轻易停药或减量。


6.限酒。《柳叶刀》刊载的一项涵盖195个国家数据的研究显示,喝酒对健康没有任何益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过量饮酒会增加肝损伤、痛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因此,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可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一天不超过15克,儿童、青少年、孕妇等特殊人群不应饮酒。


7.戒烟。烟草中已被发现的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多达上百种,会引发哮喘、肺炎、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及生殖发育问题等多种病变。世界卫生组织曾估算,中国有3亿多吸烟者,每年有100多万中国人因烟草相关疾病死亡,另有7.4亿中国人遭受二手烟之害,死于二手烟暴露的人数超过10万。因此,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请积极戒烟并坚定信念,必要时可寻求医生帮助,服用辅助戒烟药物。


8.慎用止痛药。程晟介绍,止痛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等,长期使用易成瘾,因此需由医生开具处方才可使用;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如芬必得、扶他林、布洛芬等,常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是,非甾体抗炎药易引起消化道黏膜损害、胃溃疡出血,对肝肾功能也有一定损伤,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


如果出现暂时性头痛、牙痛、肌肉痛和关节痛等,可按药品说明书短期用药,症状缓解后要即刻停药。如患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需长期服用止痛药,要遵循医嘱,定期随诊以及时发现潜在不良反应。


9.了解并按时接种疫苗。我国疫苗分两类,第一类是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依照政府规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流脑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等。第二类是由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倡,两类疫苗最好都接种。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儿童要注意接种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二类疫苗;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27周岁以下接种HPV疫苗,可预防女性宫颈癌和男性生殖器疣。


需注意的是,疫苗有有效期和接种禁忌,需详细咨询医务人员。接种后的一过性发热、局部红肿等(一般不超过两天)属于正常反应,一旦出现持续发热、大面积皮肤红肿等不适症状,要暂缓接种并及时就医。


10.管理压力。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等,都导致现代人压力越来越大,有效管理和释放压力尤为重要。美国医学会提出,合理饮食与日常锻炼可提高自身耐压性,维持和改善心理健康。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袁勇贵表示,管理压力要从了解自己开始。争强好胜、注重效率的人比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人更容易产生压力,所以,前者尤其要减压。一方面,尽量规律生活和工作,充分利用短暂的间隙放松;另一方面,改善外部环境,积极投身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