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0年02月20日 10:27:39   来源:闪电新闻

87岁的耿秋萍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双凤街社区居民,于1990年11月退休,1991年5月开始捐资助学,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1000多人次,牵线搭桥寻找到1500多位资助人,累计捐款150多万元。其中她个人出资10万元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2019年耿秋萍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首届巾帼志愿服务“十佳爱心妈妈”,其家庭被评为“首届山东省文明家庭”、“青岛市最美公益家庭”。

老夫妇携力捐资助学

1991年退休后,耿秋萍就跟老伴臧兴望“痴迷”上了一件事——捐资助学。两人的退休金不高,起初只是通过买文具等形式献爱心。1994年5月,他们拿出两个月工资共680元,送到了原胶南市市美乡中心小学,正式开始了“爱心长跑”。

从捐助第一批贫困生起,耿秋萍与老伴省吃俭用,累计出资10多万元,先后资助了53个面临失学的孩子。18年前,孙善民是原胶南市隐珠镇郑家河岩村的一名中学生,因家庭贫困、父亲生病,一度想要退学,耿秋萍知道后就开始结对资助。如今,孙善民已成为上海一家航空设计研究所的飞机设计工程师。

1995年10月,耿秋萍分到了新房,周围邻居都在装修,他们仅打扫了一下卫生,就搬进去住了。“住这么宽敞的房子,没有必要装修,我把钱省下来,可以多资助几个贫困学生。”耿秋萍当时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们自费购买了摩托车、照相机、摄像机,每到一处乡镇小学就给贫困学生免费照相。

左邻右舍看到耿秋萍整天忙忙碌碌很不理解,每当邻居们问她图啥时,耿秋萍都郑重地说:“我不为名不为利,只是想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让一些贫困学生能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1996年5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耿秋萍和丈夫臧兴望义务建立了全市贫困学生档案,耿秋萍设计了“希望工程光荣卡”,将贫困学生的照片、基本情况填写在卡上,然后交给资助人,作为捐资助学的荣誉证书,使捐资助学工作越来越规范化。1997年4月,他们为藏南中心小学14名贫困学生寻找到了资助人。

爱心传给下一代

14年前,耿秋萍的老伴臧兴望因病去世。临终病榻前,他跟三个儿子念叨着:“这事儿不能停,要常跟你妈去看看那些贫困孩子……”三个儿子点着头、流着泪,都没多说啥。

14年后的今天,耿老太一家已获评“青岛市关心下一代示范家庭”。在这个小家庭中,捐资助学正在成为“传家宝”。

目前,耿秋萍的大儿子臧家川负责整理照片,包括父母多年来捐资助学所拍的1000多张照片;三儿子臧家伟负责每年打印资助贫困学生的明细表,详实记录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及贫困学生所在学校、班级等情况和发放的助学金数额;二儿子臧家春陪在母亲身边最多,协助母亲为贫困学生登记造册,填写“助学光荣卡”,和母亲一起走访,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

“2005年老伴去世时,我已是70多岁的人了,也想过自己是否还能继续干这个事业,但一想到放下这个事业我心里就空落落的。”为了资助贫困孩子,耿秋萍跟自己的儿子挑起了捐资助学的重担,继续为希望工程事业奔走。

“我退休后也全身心投入到母亲的捐资助学工作中来,希望把这份爱心继续传承下去。”臧家春坚信母亲所坚持的捐资助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在生活中也如此教育并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们。

“我是从初中开始接受耿秋萍老人的捐助,一直到上大学我们都有联系。她是一位非常让人尊敬的老人,我一直向她学习,希望通过我的绵薄之力能温暖更多的人,让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单女士是耿秋萍曾经捐助过的贫困学生之一,她目前从事教育工作。她说,她非常感谢当年耿老给予她的关怀,在上学期间给了她不仅仅是物质更有精神力量的支撑。

“那个春天,你牵起贫困孩子的手,从此再没放下。20多年栉风沐雨,俭朴小家凝聚无私大爱!泛黄的日记,写着深切牵挂;苍老的双手,呵护每一个稚嫩的梦想。”2018年1月,青岛市文明委授予耿秋萍为“感动青岛2017年度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这是颁奖词里的一段话,也道出了那些被她资助的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如今,耿秋萍住的房子还是1994年单位分的福利房,不大的房间内,墙上挂满了记录一位位贫困学子成长身影的照片。这方小小的空间,不仅为贫困孩子托起了希望,也见证了一份坚守、一种家风,质朴、高尚,对这个平凡的小家庭来说是一笔可以传世的财富。(记者 李雅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