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1年11月10日 10:47: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香包,是甘肃庆阳一带盛产的一种民俗物品,是按照图纸在丝绸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并填充上丝棉、香料等缝制成不同的造型,佩戴在身上或者挂在家中,有祛灾辟邪保平安之意。

2006年,庆阳香包因其造型立体、色彩明丽、寓意吉祥,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给很多庆阳农村妇女带来了新的机遇。

除了端午节佩戴,香包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庆阳95后小伙儿张煜琛和母亲刘兰芳,结合香包绣制技艺开发了胸针、耳环、生肖挂件,让当地流传千年的民俗技艺,走入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八岁学针线,十二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这首庆阳民谣,是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传承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大师刘兰芳的成长写照。今年56岁的她,8岁就跟着外婆、母亲学习绣香包,也做枕头、鞋子、帽子等。

刘兰芳的外婆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幼擅长女红,母亲刘巧珍也深得所传。在姨母、舅母及众乡邻等一批老艺人的熏陶下,刘兰芳对配色、针法、描摹花样等刺绣技艺有着独到的领悟能力。

1997年,机缘巧合,刘兰芳结识了甘肃民间艺术代言人王光普,跟随他学习民间民俗文化产品的保护、研发。近20年,她收集了大量传统刺绣品、文案图样,系统研究整理出了十几种刺绣针法,深刻挖掘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刘兰芳制作的香包既传承了前辈们的丰富样式,又保留了民间手工艺的稚拙朴实,寄情于物,以物传情。她的香包用料考究,从配色、结构到造型、内蕴,保留了传统的地域特色和以实用性为主体的技艺特征。经过不懈努力,其作品屡屡在各种节会上获奖,刘兰芳逐渐成长为庆阳香包绣制的集大成者,被授予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2002年,刘兰芳带着自己精心缝制的香包参加了首届中国香包民俗文化节时,大受欢迎。不久后,她去上海参加民间文化博览会,香包同样销售一空。回来后,她立即注册了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

为了拓展市场,她拖着大皮箱,乘火车天南地北跑展会。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拜访当地的民俗专家,或者找当地老人聊天,问一些“每个人从出生到结婚需要有什么东西”这样的问题。一路下来,她沉淀出一套有关色彩与造型的市场标准。创业近20年,刘兰芳设计了300个香包系列,极大丰富了庆阳香包的产品形态。

刘兰芳经常外出参加各种交流和展销活动,一年得跑十几个城市,深受奔波之苦,“有了互联网以后,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搭上这班车,不能被它淘汰了”。2010年,刘兰芳花大价钱注册了一个网站,可惜收效甚微。

很快,电商的崛起吸引了刘兰芳的注意,她随即转战电商平台。“庆阳香包”店铺开张之后,她下大力气投入运营,花5年时间培养了一批懂运营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对产品和背后的文化十分了解。

刘兰芳在电商领域深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非遗手艺人也加入了电商领域——2021年7月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仅淘宝上非遗类活跃手工艺店铺数量已超过2.5万家;截至6月底,有14个非遗产业带在淘宝上年成交过亿。

为进一步传承香包技艺和文化,刘兰芳的大女儿张煜瑶多年来专攻绣制,小儿子张煜琛则负责网店经营。张煜琛是95后,毕业于非遗管理与保护专业,接手经营管理后,一方面积极探索非遗产品经营的路径和技巧,一方面积极从销售中找灵感,致力于产品创新。

传统庆阳香包个头大,造型古朴,对年轻人而言,不方便在日常中佩戴和使用。为此,张煜琛和刺绣师傅一块改良,将大个头的螃蟹香包按比例缩小,设计成胸针,一上架就售罄了。结合近年来的汉服热,他们还开发了便携香囊、刺绣耳坠,成为汉服爱好者的心头爱……“未来,我希望年轻人能像佩戴潮流饰品那样,佩戴我们的庆阳香包。”张煜琛相信,那一天不会来得太晚。

小小的香包店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香包爱好者:一位定居北京20多年的庆阳人,一口气买了2000元的香包;一位英国老年华裔,下单了香包、虎头鞋、虎头帽,要送给家族里新生的小宝宝……“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天,一位做旅游行业的淘宝买家,专门开辟了成都-庆阳路线,带游客来我们庆阳体验香包制作。”如今,在张煜琛的精心经营下,网上店铺每月销售额在10万元左右。

刘兰芳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的香包走出了庆阳,卖到了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借着甘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东风,他们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宣传推介庆阳香包,赢得国际市场的一致好评。刘兰芳还在耶鲁、哈佛等大学举行讲座、展演,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被誉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的庆阳,在刘兰芳的带动和影响下,有一大批农村妇女投身香包产业,传承香包文化,依靠香包增收致富;同时借助互联网翅膀,更多的庆阳香包飞入了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