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斯拉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核算之下,特斯拉第一季度总营收为34.0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7.1亿美元,同比扩大115%。目前,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为27亿美元。
从今年一季度的各项财务指标来看,特斯拉的表现没有像此前预期得那样糟糕。
产能持续跳票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当被问及有关Model 3的产能情况时,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与华尔街的分析师们陷入争执。
“Excuse me. Next.”(不好意思,下一个。)马斯克甚至直接切断了高级分析师托尼·萨科纳吉(Toni Sacconaghi)的电话,这也直接导致特斯拉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下跌超过6%。
事实上,自宣布量产以来,特斯拉Model 3的产能状况就一直受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密切关注,结果特斯拉却一次又一次在交付Model 3的日期上跳票。
2017年底,特斯拉计划在2018年第一季度末实现周产2500辆Model 3的目标,并于第二季度末将这一目标提升至周产5000辆。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共生产了9766辆Model 3;在一季度的最后一周中,Model 3的产量为2020辆。截至第一季度末,尚未交付的Model 3订单总量仍旧超过45万辆。
令人意外的是,Model 3的产能之所以无法快速提升,主要原因在于其工厂的自动化程度过高。4月中旬,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工厂的过度自动化是个错误,确切地说,是人类的生产能力被低估了。”
不过,特斯拉依旧相信,公司将在第二季度通过升级工厂设备来突破产能瓶颈,从而使Model 3的周产能翻倍。据悉,在4月的最后一周内,特斯拉一共生产了2270辆Model 3,连续3周实现周产量超过2000辆。
盈利和现金流困境
业内普遍认为, Model 3如约交付成为特斯拉实现盈利的关键。由于Model 3产能不断跳票,特斯拉逐渐陷入巨额亏损和负自由现金流的死循环。3月底,特斯拉的信用评级更是因此被穆迪下调。
穆迪分析师布鲁斯·克拉克(Bruce Clark)在报告中指出,“Model 3的生产节奏明显跟不上特斯拉此前的评级,且因为巨额的负自由现金流和债务即将到期,公司还面临着流动性压力。”
数据显示,特斯拉今年一季度的净亏损额高达7.85亿美元,再度刷新了公司有史以来单季亏损额纪录。今年第一季度末,特斯拉的现金余额为26.7亿美元;而去年底,特斯拉的现金余额为33.7亿美元。这意味着,特斯拉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账面现金净流出就高达7亿美元。
此前,有外媒测算,特斯拉每分钟烧掉的现金逾6500美元,如果不进行额外融资,公司将难以撑过今年。
对此,汽车分析师章赞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特斯拉来说,需不需要继续融资,可能就要具体看Model 3的量产情况。如果能够在二季度或三季度中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特斯拉无疑将赢得新生。
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致股东函中,特斯拉同样表示,由于产能暂时不足,Model 3的毛利率依旧为负,但公司相信,只要产能问题得以解决,Model 3单车毛利将实现从2018年第一季度的轻微亏损到第二季度的盈亏平衡,以及第三、第四季度的高度盈利。
据悉,特斯拉为Model 3设定的长期毛利率目标为25%,而目前特斯拉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则是19.7%。
此外,一旦产能问题解决,特斯拉预测,公司最快将于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开始取得正净收入(不包括股票期权支出)。
没有预想严峻
对于特斯拉的未来发展,华尔街知名做空者马克·斯皮格(Mark Spiegel)表示,“特斯拉的财务状况非常糟糕,并还在恶化。”此外,他还认为,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市场将面临来自奥迪、保时捷、奔驰等高端品牌的全新竞争,但公司却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竞争壁垒。
随着传统汽车制造商加码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变得愈加激烈。公开资料显示,奔驰EQC、捷豹I-Pace等电动汽车都将于今年面世,届时,特斯拉或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章赞看来,未来特斯拉如果想要持续称霸电动汽车市场,还需要历经一次产品和产能方面的飞跃。
去年,马斯克就曾暗示,特斯拉电动跨界车型Model Y的设计和量产已被提上正式日程,而在一季度的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曾明确表示,Model Y将在两年内开始投入生产。另外,特斯拉将于今年内完成第二座超级电池工厂的具体选址。据悉,这一工厂将在中国建设,并具备整车制造能力。
据此,业内猜测,Model Y很有可能将在中国进行生产。行业分析师娄兵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随着中国取消对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的限制,特斯拉无疑将进一步加快入华的决策进程,而开放后的国内市场也将带给特斯拉全新的营收增长点。
至于特斯拉在中国面临的竞争压力,章赞则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相比国内绝大多数的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特斯拉拥有与生俱来的议价能力,无需通过大幅降价来应对市场竞争。此外,从配套设施来看,特斯拉在国内的布局领先于其他车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充电便利。
事实上,随着国内乃至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诸如电池这类零部件的成本会随之降低,特斯拉也将从中受益。就此来看,特斯拉未来局势或许并不会如预想的严峻。(记者 牛欣雨)